以下故事,简言之就是因为不太满繁琐的事务安排,有意屏蔽,无意宣传动员学生参选。节后发现有学生有意愿,就不想因为自己“怠工”耽误孩子们。于是,即刻采取各种亲友团模式,将事情排序,一天时间全部落实,且发掘了孩子们亲友团模式的助力和热情。我自己也没有抱怨情绪。 对比同事:节前一样怠工,但节后依然抱怨,不仅误了学生,还让自己不开心好几天,这就是心态的区别吧。
我这样“曲线救国”
——工作补救中发现教育“新契机”
国庆假期前夕,学校开了班主任例会,部署本学期月度主题活动,重点讲了十月系列活动,听得头有些大:类型多要求多涉及到的学生多。加上语文学科十月几项活动,落实到孩子们(尤其是部分孩子)身上的准备工作实在不少。
怎么办?和办公室同事商议,巧妙给学生减负,将学校必交的“特色”作业分类分人完成,且相应作业与学科作业对等,二选一即可。
即便如此,还有好几项。其中一项是大队委竞选。我们学校的大队委竞选流程至少有5个环节,何况就是马上放假,这类事情布置下去,这个假期孩子和大人的假期泡汤了,我也也跟着接受材料反馈等。就没在班级做动员,只是私信两位学有余力的孩子家长,请鼓励孩子参加。家长当时答应。但放假当天,其中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太想参加,我也不做勉强。放假第二天,另一个孩子家长说孩子感冒了,也参加不了。
那就不参与呗。大不了班级空缺。记得当时大队辅导员说要把相关文件和表格发群的。假期,我“屏蔽”了学校群工作信息,“潇洒“地按自己的节奏度假,不影响我既定的计划。
(一) 及时补救,不想亏欠学生
昨天一大早,那个打退堂鼓的孩子跑过来对我说,假期里和家长深谈后,想尝试大队委竞选,问我具体有什么要求。我当时面露愧意,例会上知道这个竞选时间节点很紧,但因他放假前说不参与了,我也有意屏蔽了群信息,具体要求我一无所知。我允诺马上打印给他。
回办公室问同事是否看到竞选相关文件,同事杨说转发班级了,也是无人应。再一打听,另外四个班都比我做得好,都转发了文件在班群,但都一样石沉大海,大家也都心照不宣没过问。
要来文件,随即打印两份,自留一份扫了一眼具体要求,8号要提交一个表格,9号选手要参加笔试,10号要提交一张A小报,11-12早读时间要带上啦啦队到各班“演说“,13号演讲角逐……
我的天,紧锣密鼓,每一项对孩子而言都需要花心力,难怪德育处在节前布置,这真是需要好多天去准备的。
既然是我“按“下的事件,那就我来解决。既然有孩子表示参与,我还是要到班级询问询问,不亏欠想参与的孩子。
那就开启一个小型动员会吧:
我表扬郝同学有主动参与意向,又回顾李同学四年级竞选时是自己提前默默准备了几个月……又指出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机会,把握了对自己成长历练的意义;同时也不忘说明是因为我的疏忽,在节前没布置,次日开始就要进入竞选流程,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奔赴一场考验,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自我挑战。
一番话完毕,少顷,竟有5个孩子举手。我让孩子们再思考一会儿:大队委势必耗费很多时间,李同学曾一度成绩滑坡是真实的例子,我也不希望在小学最后一个年度,看到某个同学因此而耽误学业,因此要对自己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个评估,给两分钟思考,再举手。
这一下,还有三个同学坚持。我内心有判断,但又不能明说,就交给同学们帮忙判断,本着对同学负责的态度,从三个同学中推举1-2人。
经过这样的提醒,孩子们举手表决后,一个孩子落选,她有些失落。我对她耳语安慰:希望她参与班级干部竞选,我一直期待她做我的语文课代表。小女孩儿眼睛瞬间亮了。
(二) 用好班级亲友团,高效-高质量完成
两名候选人,我当即一起分析时间点的任务线。然后一起排序:
仔细阅读文件,真心问自己最擅长什么,想竞选哪个岗位,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个必须自己回答。 (2人选的很好.理由也充分)
2. 申报表:由我转发给家长,由孩子回去给家长讲刚才梳理的竞选理由,家长当晚代为完善填写。
3. 当即给俩娃手机拍照,发给其中一家长安排随即冲洗,大小各一,备用。
4. 关于小报和拉票:我知道俩娃版面设计短板,自荐亲友团+我的推荐,每人安排3个助手:一个有参选有经验的指导者+一个绘画有天赋的小报协作者+一个积极大方的啦啦队长。——课间立即小会,委以重任,各司其职。
候选人一个晚上背诵笔试资料内容,次日俩人互考,过关。
——今天下午,惊喜地发现,亲友团们尽心尽力,俩个候选人课间都在互考,间或还有演讲稿的准备等。不亦乐乎。顺手将每个孩子的亲友团筹备日常发给相应家长,家长也开心无比。
至此,这件事我算得以圆满落实。今天下午候选人第一次去德育处集中,提交了表格,第一关,顺利过。
(三) 同样的“懈怠”,不一样的“补救”
再说另外四个同事,直到今天早上,还在抱怨班级孩子们不主动申报。其实昨天上午我一边紧锣密鼓地补救一边分享我的做法,她们依然觉得是我们班孩子有参与热情,她们的学生就是不愿意。
直到今天中午,大队部来过问候选人情况时,她们坐不住了,纷纷在班级生拉硬拽了1-2个娃参与。已经来不及,表格发给家长,让孩子背诵明天笔试内容。我说还有小报,同事们又开始抱怨项目太多,说明天等候选人笔试后再安排小报,明晚的家庭作业取消……
我没再分享我的其它分享————因为那些事,在对工作有抵触的人那里,其实又是新增了安排和落实的负担。
写下这个故事,是真的看到了对一件事的理解和认识差异,从而带来的处理方式的差异以及心理感受的不同。我欣慰,我拖欠了,我补救了,且发现因此撬动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谊和能动性。尤其六个亲友团的孩子的参与和投入,让我欣喜。我们不要说孩子们缺少热情,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成年人没有“制造契机”引发他们的热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