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认为:孩子做错事时,如果不严厉批评他们,让他们为其不良行为付出代价,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会令他们变成问题少年。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简•尼尔森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没有人喜欢责备、呵斥、惩罚,因为它们令人感觉糟糕。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我认定:批评、呵斥、惩罚能让孩子做得更好?
细细回想,我的这个观念来自于工作初期。
那时,刚毕业的我教的是一些很顽劣的孩子,常常为课堂管理烦恼。于是,认真观察老教师的班级管理方法。
因为看到越凶的老师所管的班级越安静,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做错事时,就要严厉批评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我的。
但是,女儿出生之后,常以母亲的心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果被批评的是我的女儿,她会有什么感觉?
从此,管理风格开始变得“严而不厉”。 只是,这个观念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记,遇到特殊情形,仍会爆发。
学习了正面管教,才清晰地知道:惩罚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看似“立竿见影”,但问题在于它的长期效果却是负面的。
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要么变得极其叛逆。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早上第4节课,睿睿因为逃课被老师罚站,地点是教师办公室。
中午,老师组织学生放学时,看到他准备逃跑,就去揪他回来。
睿睿不肯就范,与老师打起来。老师更生气了,抓住他,罚他留堂。
但是,不论老师跟他说什么,他都一言不发。
碰巧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认识他妈妈,就打电话叫他妈妈来学校。
他妈妈听了老师反映的情况,说自己的孩子确实很难管,边说还边抹眼泪。
老师看事情也拖了很久,就叫他妈妈带他回家。不料他赌气不愿意回去。
当他妈妈想拉他走,他还跟妈妈打起来……
睿睿因为一系列的惩罚,情绪越来越抵触,产生愤恨、报复心理,最终导致冲突不断升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做得更好?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风和太阳》的故事:The Wind And The Sun
The wind and the sun were disputing who was the stronger.
Suddenly they saw a traveler coming down the road. The sun said, "Whoever can make the traveler take off his coat will be the stronger."
So the sun hid behind a cloud, and the wind began to blow as hard as it could. As the wind blew harder, the traveler wrapped his coat more closely around himself.
Then the sun came out. He shone on the traveler. The traveler soon felt quite hot, and took off his coat.
风和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
突然,他们看到一个行人走在路上,太阳说:“谁能使行人脱下衣服,谁就更强大。”
太阳藏在乌云后面,风开始拼命地吹。风刮得越猛烈,行人越是裹紧自己的衣服。
太阳出来了,暖暖地晒着行人。行人感到很热,很快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这故事说明: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待人处事用温暖和尊重的方式更容易达到目的。
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早上第1节课,四4班。
一走进教室就发现锐锐和毅毅正在打架。他们咬着牙关、怒视着对方,两人的手都搭在对方的胳膊上,相互僵持着。
急忙走过去,两手分别搭在他们的手臂上,平和地对他们说:“把手放开。”他们仍然不放手。
继续温和地说:“我数三下,一起放手,好吗?“等了一会儿,就缓缓开始数数:”一、二、三。”他们终于放开了对方。
知道此时的他们仍然被情绪控制,听不进任何道理,所以没有说教,和善地对他们说:“请回自己的座位。”
接着就走上讲台,一边开电教平台一边平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打完架,心情肯定不好。现在,请慢慢地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我们先上课,课后再讨论这件事,好吗?”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当众批评他们,反而共情了他们的感受,所以,整节课都上得非常顺利。
下课后,锐锐第一时间跑上来,主动帮我把黑板上贴着的单词卡片取下来,把卡片和磁铁交给我。
微笑着和悦地说:“谢谢你!现在还生气吗?”他腼腆地笑了笑,摇摇头说:“没有。”
我又温柔地问毅毅:“还需要给你们调解吗?”他不好意思地回答:“不用了!小事情!”
这段时间,锐锐改变了,不仅开始听课、做作业,而且脸上的捩气少了很多。
当孩子的情绪被否认、行为被排斥、攻击性被压抑,他们往往会产生恨意。恨意累积过多,就容易出现伤害性行为。
当孩子的情感被连接、行为被看见、攻击性被容纳,他们就感受到了爱。一个被爱的孩子,就拥有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会主动寻求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