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关系里,沟通是幸福的根基,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表达了期待与需求,却总是得不到对方的正面回应。
于是,每次想要沟通前,就“及时”终止。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对伴侣已经足够了解了,说再多都没有用。
但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对沟通产生了误解。沟通并不仅仅是说一句话,就叫做沟通了。
我们所表达出来的语言,真的让对方明白了吗?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传递到对方的耳朵里,还是那个意思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回忆一些我们与伴侣发生争吵前所说的话。那些话里,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自己听到那些话,又会认为是什么意思。
重复几遍,我们或许便能发现问题所在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在积极正向地传递信息,但很可能对方听到的,却是消极的语言;我们认为自己表达清楚了,但对方可能并不明白。
这样的沟通差异,让我们对TA产生误解,是导致争吵的罪魁祸首。
如果我们没有仔细思考这个现象,那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话说出去了,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应,得不到,那就是对方的问题。
殊不知,对方也很冤。
比如,这个周末想要和对方一起去逛街看电影,于是,我们委婉地试探,“这个周末怎么安排的?”
我们认为自己的这句话里已经饱含了期待与邀请,对方理应积极地回答我们。但对方回答,“能有什么安排,好好睡一觉呗,这几天上班累死了!”
于是,我们认为对方在转移话题,不想跟我们逛街看电影,也就是说,自己的邀请被拒绝了。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发出邀请了吗?对方接收到邀请了吗?
这便是误解导致的无效沟通。
那我们该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呢?
一、停止猜测,确认双方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发出邀请呢?可能是之前邀请过几次,对方拒绝了。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自己直接邀请,对方还是会拒绝。
为了让自己的失落感没那么强烈,还是委婉一点。但这种失落感真的会减少吗?并不会。所以,与其去进行莫须有的猜测,不如直接提出邀请。
当然,我们直接邀请对方时,对方可能依然会拒绝。这个时候,不要以为沟通到此就该结束了,我们可以询问对方拒绝的原因。
对方可能会告诉我们,因为某一次逛街太累了,某一次看电影太无聊了。
到了这里,我们也发现,对方跟我们一样,都没有在沟通中去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对方每次都告诉我们“不想去”,TA以为我们了解TA话里的意思,但我们只听到了这句“不想去”,我们并不知道TA是因为累、无聊才不想去,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TA每次都挺开心的。
所以,在沟通中,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什么都明白,而是要去确认自己话里的意思对方是否听明白了。
二、使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惯用语
有人说,句句话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样也太累了。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很难去做到事事都表达得十分清楚。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相互认可的惯用语。
正常情况下,两个人相处得越久,也就会越默契。有时候,对方一个字、一个词,我们就能够知道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便是惯用语。
这些特殊的惯用语因人而异,每一对夫妻可能都不相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与对方的相处中,有哪些口头禅或者特定语言,让对方能够明白自己意思的。
当然,如果这些惯用语都是消极的,用来诋毁、讥讽对方的,我们就要尽量避免使用了。重新找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惯用语。
长此以往,彼此之间就能在很多地方都变得默契。
三、尊重对方
所有沟通的前提,都应该是相互尊重。这个不仅是在发起沟通时尊重对方,还要在不那么愉快的沟通时,依然能保持尊重。
就比如两人之间出现了分歧,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如果一方出现嘲讽、侮辱等语言,那么很可能这场立场的争执就会演变为相互的攻击。
所以,在沟通时,我们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甚至在争执时停止沟通,但我们也要尊重对方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力,不视其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然后进行反击。
心理咨询师李佳:我们应该站在平等的高度,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去坦诚地沟通。或许,结果与我们想要的不同,因为双方观念、习惯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双方保持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才能多一些包容,才能求同存异,去经营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