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关于这本书,我看到的负面评价其实是比正面评价要多的,但还是想要尝试一下与以往不同种类的书。
有些人在评价这本书时,言辞过于过于夸大。像“这本书会颠覆你的世界观”“书的内容完全是在响应出版商的需求”这样的言辞,我觉得一件东西的意义只有当事人是最清楚的,对他来说,你可能对于这件东西的了解都是微乎其微的。
不管怎样,好与不好,都很希望这个作家被认可,因为我很感谢,感谢他让大家去了解真正的精神病人。这其中也有一些我自己的原因。
我基本每天只看一点,有些东西已经超出了我能够接触到的领域,比如一些物理元素、宗教信仰,一直半解的东西读不通透,希望被理解。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的确是非常矛盾,什么是正常人,什么是神经病人,什么又是天才?谁来规定的,谁来判断的,又是谁来界定的?
我的感受与以往最不一样的是,我异常的矛盾和焦灼。书里告诉我的是(我所理解的)精神病人只是有一些超脱世俗的想法或者超出我们认知能力之外的东西,他们总会对一些方面有特别的研究。
就像《无问西东》里泰戈尔说的“真实”:“我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这所谓的真实同样也是哲学,也是思想上的挑战。为什么在以前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泰戈尔会成为哲学家,他的论点会被认同,而在这个时代,有着非凡思想的普通人会被当成“病人”,这是我矛盾的,也焦灼的地方。
书里这句话突然让我感觉到世间的不公平性,因为我有钱,所以不被人当成是精神病人,而因为我是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或者各个方面的专家,所以我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对的,高深莫测的。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哲学理论,从不同的人嘴里表述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结果。
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家说某个理论或研究会被当成“另一个世界的高人”,而世俗的普通人谈起自己的想法会被当成病人,这是为何呢?没钱的人才会被当成疯子,这让我质疑这个时代所谓的“自由”,所以之前我一直想不过去,直到与一个老师谈论这个话题。
看完书以后我一直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些怀疑,所以我带着疑问去请教了一位老师,关于怎么界线精神病人的问题。也许确实是在我们这个年龄层次里,对与错的界限太过于明显,而不像一些阅历丰富的人心里早有一把衡量事情分寸的直尺。所以我们无法界定这件事情是对是错,不懂为什么这些精神病人行使表达自由的权利却被当成病人。可是就像老师说过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自己去拿捏每个事情的想法和分寸,保持平衡,否则就会走向一个极端。
书中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最后因为作者被带出了精神病院,他对她说:不想被当成神经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不知为何,看到这里我竟有一丝悲哀,现在的时代真的已经不同于以往思想自由的时代了,明明所有人都在告诉你,你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为自己的想法付出实践。可是当你理出头绪想要清楚表达的时候,却被怀疑神经方面有问题,被迫进入精神病院。
哪怕这个女孩的“灵魂说”有些虚无缥缈,可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愿意去追寻这些关于这些本质上的东西,不也是难得吗。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掉,这也是国内教育的弊端吧,追其根源,也是环境的问题,不说太多了。
作者说的对,我们的世界确实还没有准备接纳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还可以接受更多新鲜好奇的东西,就像之前的教授所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一些精神疾病的,像强迫症也是其中的一种,我相信不少人也有,为什么却没被送往医院呢?因为他们并没有危害到社会,并且处于这一类的人群较多。
精神病的起因不止是超凡脱俗的思想,还有情感,太过于深厚的情感才会让他们逃避现有的世界,给自己一个范围,不越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书里的一个老奶奶一样,她能够每天看到自己已经过世一年的老伴儿,能每天和他一起吃饭,帮他准备碗筷,能每天听他念情书……能跟他做很多的事情。
好像听到这里像是一部快到大结局的电视剧,可是当你真的放到现实生活当中来的时候,总是会让人觉得有些诡异的,毕竟对着空气说话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感性的人会告诉你这只是情感的缺失,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我仍旧觉得我们对于精神病人的理解依旧片面,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精神病人只会毫无意义的打闹、争吵、大吼大叫,(但也不是否认这一类人的存在)我认为大多数人对精神病人都太苛刻了,也许他们往往要比我们勇敢的多,敢于表达,敢于说教,敢于思考,敢于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情,我并没有美化他们,我只是对这个群体被误解而感到无力和同情。
而我相信,这些,也是作者想让我们感受到的。而我感受到了,这样而已。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说这是本危险的书,说高铭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作者,可以理解。但这些故事应该有原型,浮夸或者修饰是难免的。重点是,如果不是他们都不是真的,那么这世界只剩下大坨大坨的物质病人,没有高智商精神病人,那该多么可憎呢。
在我看来,作者花四年的时间去和精神病人相处最后写成手记,真的是一件让人佩服的事情,至少他自始至终很用心,没有粗暴地把那些访谈记录扔出来,让读者自己理解,而是做了很多求证,在理性的范围里尽量理解每一个患者构想出来的世界。
尽管如此,对我们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真的会挑战到我们的思想惯性。因为我们阅历不够丰富,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很脆弱,任何小事或者小的问题在我们眼中也会无限的放大,如果我们很认真的去读书,也会模仿一些病态奇怪的思维去看世界,恐怕也会走向极端。
有些事例也让我思考到其他的东西。
“当你面对暴行的时候,你会袒护弱小,当你面对邪恶的时候你才会正义,当你面对恐惧的时候你才会无畏。” 我花了些时间去想这句话的对错,如若面对暴行会袒护弱小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校园暴力,不会有那么多面对生死背信弃义的人,他的世界太完美了,看起来这像是为他源源不断的贪念所找的借口。
其实在我眼里,这本书中的很多所谓的“精神病人”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很单纯的人而已。
因为这样一群不被认可的人,我了解了一些从来不曾听说的现象及存在,知道了一些被人类彻底淡忘的古文明历史及传说,我接受知识本身,不限于渠道和途径,哪怕是从这些精神病人的口中。
这本书的价值,也绝不是揭秘精神病人的生活,而是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敢于、勇于大开脑洞,在世俗生活之外,向着无穷投去好奇一瞥。
由于微博文字审核不通过,这周转成长图发表。
下周《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