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学开始,我们就处在两种角色的不停转换中,孩子还好说,因为他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学校,而我们则不然,长时间在家长与父母间游走。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无以复加的,吃、穿、住、用等各个方面都愿意为其提供最好的保障。儿子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从这种身份来说,家庭氛围是很温馨、快乐的。
但是作为家长,体验更多的还是煎熬。说实话,看孩子写作业实在是一项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身在其中的折磨远不是外面的人所能体会到的。以前从文章或者朋友圈里看到的“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笑话,现在都不觉得是笑话。在作业面前,母慈子孝瞬间变成了鸡飞狗跳,本该是柔声细气的“鞠萍姐姐”,转眼就是声色俱厉的雷公电母。从柔声细语到面目狰狞再到忏悔流泪,情绪的变化几乎只在瞬间完成,比专业的影视演员还要打动人心。
妻子辅导作业的时候比较严格,比如对看图写话或者日记,既要求有内容还要求语言简练不啰嗦。可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哪里懂得删减取舍,于是因为语言组织、通顺与否、汉字的对错等问题又是一番大呼小叫。很多时候她们在屋里呆不到一会就会出现呵斥声,声音一般会由小到大、由和缓到严厉,发展到更高处就是拍桌子、砸板凳、摔铅笔、撕作业、扔课本,有时甚至会把儿子扔到门外。看到过分的时候我会劝阻一二,但是妻子给面子的时候不多,多数情况下是认为我在装好人而对我大加讽刺,或者直接说在她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应该闭嘴。闭嘴就闭嘴吧,可是闭嘴有时也是有罪的,因为她会把怒火燃烧到我的身上:我为了孩子作业都这样子了,你坐在那儿跟无事人一样,你眼里还有没有孩子?待在屋里也不好受,可是又不好出去:我在这儿辛辛苦苦辅导作业,你闲着没事散步娱乐?对我而言,静不好、动也不好;参与不好,抽身也不好;留下不好,出去也不好,逡巡观望儿茫然无措,只得一声叹息!
他们做作业,我在客厅里自己也不敢吃饭,害怕因为一些声响诱惑了孩子的思维,即使吃了也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有一次他们在屋里声音渐高,我出去到小区里转转,没想到在小区中间转盘的位置,就听到了我们家窗户传来妻子震耳欲聋的训斥声。回到家,妻子暴跳如雷、面如寒霜,头发就像刚摸了电门似地炸开,疲惫、委屈的儿子失魂落魄地哭着读书写字。我赶紧制止,但是这时的妻子已经是进入疯狂状态,人挡杀人、佛挡灭佛,于是一家人乱成一锅粥,到最后儿子凄凄惨惨,妻子状若疯癫,而我左右为难,呆若木鸡。
就像类型片一样,下一个镜头大家大约也会猜到:大喊大叫的妻子拂袖而去之后,坐在沙发上痛哭流涕、自怨自艾,为自己的粗暴态度伤害了孩子而愧疚;为自己没有为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自责;进而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失去希望,甚至扩展到对我和孩子也失去了希望,整体而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绝望……
相比较而言,我看儿子作业的时候相对平和一些,因为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在我看来儿子除了写字磨蹭之外,其他的还是不错的,至于做题马虎,那几乎是孩子们的通病,老师们都会说“成绩无所谓,只要学习习惯好”,其实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成绩怎么会差呢?在我的监督下,他的作业工整了很多,汉字书写至少比我们上学的时候要好很多。当然还有一些客观问题,比如有些题目本就是有问题的,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难度很大;有的试卷和课文教学本就没有多少关系,学生做起来比较生硬。
尽管有些时候会宽容一些,但是我的暴力倾向也是时有发生的,对于他屡教不改的问题,对于试卷中一再出现的马虎问题,我也是严厉评判甚至是扭耳朵、踢屁股,更有甚者会因为他不配合的情绪而大动干戈。事后想想儿子挺可怜的,被我们呼过来喝过去,面对呵斥摔打只是默默忍受,所以心里不忍的时候,我就会到儿子床上轻声细语安慰他,陪他看会书或者练练绕口令,彼此深情款款得让人肉麻!
每天被折磨得生无可恋,但是第二天就会满血复活;前一刻还是提醒自己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下一刻就怒发冲冠张牙舞爪;对最疼爱的孩子冷言恶语甚至是拳脚相加,但是转瞬间甚至在暴力的同时就会泪落如雨愧疚满满。我觉得全天下只有看孩子写作业这一项工作会有这个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