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六点过,我正要回家,漫步在江桥万达广场商场二楼的走廊,径直走进一家亮堂堂的摆满了皮包的店。店内大部分是女性皮包,看上去很时尚奢华。
一名女子,穿着黑色西装,大约25岁,脸尖尖的,捆着长发,涂抹了红色的口红,热情洋溢地迎了上来。
“想买一款什么样的包?”她站在我左前方,约一米远处问。
我看向一旁,没有搭理她,于是往右边转。
“是送女朋友吗?还是?”
我还是没搭理她,然后离开了店里。
当工作人员问我第一个问题时,我就在想:“我到底要买一个什么包呢?”
要不是她这么一问,我或许不会留意,我只知道,我的背包脏了旧了,想要换一个新的。看到有卖包的店,就愿意进去逛一逛。
虽然我的认识层面不知道,我要一款什么样的包,但我的潜意识里有答案,至少有部分答案——一个背包,可以放下苹果笔记本电脑,价格大概在三百元人民币左右,不要太商务,轻便,好看。
当我竭力把潜意识里包的标准挖出来后,我发现无论怎么细致,依然逃不开模棱两可的部分——不要太商务、轻便、好看。
我最终会买那一个包,我依然说不清楚,只有看到了包,合意了,就买了。也许与我列出的标准一致,也许完全不一致。
我逛了两家店,没有一个包合意,就离开万达广场,回家了。
你去参加过求职面试,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与面试官谈完后,对方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结果,而是说,我们会评估,有后续了,会给你通知。
这个回复,有时候是不录用的委婉说辞,有时候是真的在评估,他需要在多个面试者中筛选一个。
就像我去买包一样,很多企业的招聘者,在招聘人员时,对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知道要招一个人,最多知道要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
投递简历的人那么多,参加面试的人的简历他都看过,那就说明与他要招的人,大致是符合的,可为什么却有很多人还是不被录用,或者面试了许多人,也没有合适的呢?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招什么人。按照标准的套路,走一遍面试流程,问一些对所有人都问的问题,碰到一个感觉还可以的,就录用,碰不到,就继续等待,当你被拒,反问为什么时,对方的回复是:“不太合适。”,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整个面试过程,变成了一个碰好运的过程。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竭力塑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即使十分理性的人,不全是凭感觉在招聘,有一些理性的客观标准,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所以无论怎样“好感”依然会左右决定。
理性的人,有理性标准的人,受感性信息的影响,但会减弱。
另外,人们在花钱购买昂贵产品时,理性客观的标准权重大于感官上的感觉,在购买不那么昂贵的商品时,“好感”的影响因素较大。
我买一个包,三五百块钱,我更在意的是喜欢,硬性标准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