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夜里,忽然醒来,想到朱熹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感觉从来没有像彼时彼刻那样对它理解领悟得那么深刻,那么透彻,已然进入一种通透澄明的境界。为什么会这样呢?过了这么多天,我试图还原其中的过程和原委。
4月底的那几天,我精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践行了便签法,写了好多便签,收获很大。其实中学时我也做过,但那只是抄录原文,真正用上的没有几张,印象中只记得史蒂文森的一首儿童诗。但这次不同。我根据书中的方法,读到某段话,心有所感,便联系自身实际,写下经验和行动。更奇妙的是,我将便签法和九宫格法配套使用,竟然如有神助,毫不费力地完成两副对联。这又让我有了意外收获,为《对联写作高效教程》增加了一种高效的对联构思方法。
便签法,还有近年践行的其他的高效方法,让我的思维异常活跃,灵感不断迸发。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和创意,只恨时间有限,不能把头脑中的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全都倒出来。我打通了思考、学习、研究、写作、教学等各个领域,让它们成为一体,形成一根个人成长链。我在各个知识之间搭建了关联和连结,为我的研究、写作、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正如现在,我尝试在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和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之间搭建关联。大家猜猜,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创意火花呢?
了解拆书帮的便签法的朋友知道,便签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致用类书籍。但所有分类都是大致而言。一本书是否致用,不能光看它的标签,关键看它的读者怎么读。《杜拉拉升职记》《红楼梦》都是小说,赵周老师和拆书帮的拆书家也能从中拆出致用的东西。既然小说可以拆,那么同样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是否也能拆呢?我想挑战一下。
纵观市面上的诗词解读类书籍,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鉴赏类。主要是解读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类书籍以作品为中心,解读者一般是诗词研究专家。早前以《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辞典》为代表,近来以蒙曼《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为代表。前者语言偏于雅正,后者偏于通俗。第二类是随笔类。解读者把笔触对准纳兰容若、仓央嘉措这类比较富有才情的诗人词家,注重解读者的个人感悟。女性作者居多,以安意如、白落梅为代表,一些男性也厕身其中。总体风格偏于绮丽柔靡,内容有的稍嫌空洞。他们一般以散文为主业,不是专业研究诗词。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又无暇考证百度得来的资料,时见一些常识性的硬伤。第三类是故事类。这类书籍不注重对一首诗词的深入解读,而聚焦于诗人词家的诗意人生。作者借鉴《明朝那些事儿》的小说笔法,通常首发于网络,具有网文的特质,往往夹杂时兴语言,生动,幽默,搞笑。有的是曲解、歪解。以六神磊磊为代表。以上三类诗词解读书籍,主要着眼于艺术审美这个角度,虽然受众不一,但都是喜欢读诗词、愿意花时间读诗词的人。他们阅读诗词,主要目的是欣赏艺术的美感,获得心灵的愉悦。像诗歌解读这类书籍,很难让读者把诗人和诗作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读者不可能引导读者列出践行清单,这超出解读者的“业务范围”。但是作为一个有志成为拆书家的诗歌读者,我想做这个别人忽视的“业务”。直白地说,我想从诗词中拆出个人经验和行动清单来。
那么,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书籍谁会读呢?我从华与华出版《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解读书籍中得到启示。
华与华是个广告营销公司,它出版了很多书,大部分是讲广告创意的,讲企业管理的。一个广告公司,为什么出版《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类似乎与商业无关的典籍解读书籍呢?原来,它是专门为特定的读者群而写的。不同于曹操、杜牧等以往任何注家,华杉的解读把军事跟商业联系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智慧。所以它的读者群就是华与华所服务的企业管理者。这表面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同样是给企业管理者输出实用价值,提供制胜法宝。由此我想到自己的诗词解读。我也可以给喜欢诗词但不喜欢心灵鸡汤的商场人士、职场人士提供行动指南。所以,我这本书的读者不是学生,也不是文艺青年,而是那些追求成功和卓越、希望能够从古典文化中得到人生智慧和行动指南的人士。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美团的王兴给了我信心和鼓舞。前几天,王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这首诗给自己提了个醒:最危险的对手往往都不是预料中的那些。美团外卖最大的对手看起来是饿了么,但更可能颠覆外卖的却是还没关注到的公司和模式。章碣的诗本是讲国家兴亡的咏史之作,王兴却从中感悟到商业帝国的兴衰成败蕴含的哲理。这种读诗法就是典型的拆书法。这样的解读就赋予了古诗以新意,具有当代意义。这样的诗词解读书籍应该会受到像王兴这样的企业家、职场人士和精进学习者的欢迎。用同样的方法解读适合学生阅读的诗词,相信也可以受到学生的喜爱。
刚好,拆书帮今年开办拆书法训练营第2期。我已经阅读和听读了至少四遍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为了得到践行拆书法的指导,也更好地督促自己更新诗词解读文章,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我的目标是,在拆书法训练营期间,至少完成6篇诗词拆读文章,并做相应的课程,先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以后考虑出书。希望能够为拆书帮提供一个非致用类书籍使用拆书法的范例。这个系列暂名为《跟曾老师拆读诗词》。先确定三首要拆读的诗词: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章碣《焚书坑》。今天推出第1篇。
如何让知识保鲜?拆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池塘比喻书,告诉我们一个学习的道理:只有不断汲取鲜活的知识,才能保持清澈澄明的境界。这里提出一个命题:如何让知识保鲜?朱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读书。但是怎么读书?诗里语焉不详。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是一首小诗的责任。但不能不让我们反思。
要保持知识、思想的源头活水,仅仅多读是不够的。今天不少人虽然读了不少书,看似懂得很多,装得很满,但没有将书中的知识和思想转化运用,为我所有,为我所用,造成知识积压、堵塞和闲置。那么,如何学习才能永保知识和思想的鲜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读与写,知与行,学与教。很多人重视前者,轻视后者。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下,尤其要注重后者。
第一,读与写并重,要读更要写。
从上学起,我们就被告知读书要做读书笔记。但是如何做笔记呢?把书中的重点内容摘录下来,这是通常的做法。但是于成人学习而言,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是低效的。你笔记本上记得再多,如果这些知识你用不上,也是浪费纸张、徒劳无功。高效做笔记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简单重述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联系自己的经验,提出目标和行动。这就是拆书帮的便签法。除了笔记之外,写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文章。当然,笔记和文章并非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前者的高级形态。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是吸收,写是消化。今人读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读得多写得少。这样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比如有人践行每年读多少百本书,似乎读得越多越好,这是不大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放慢读的速度,加强写的力度。贪多嚼不烂。可以缓一缓,消化消化。写一写,整理整理。去年我买了很多书,读了部分,但还有不少在吃灰。现在我决定减少输入,加大输出,把头脑和便签中堆积成山的知识转化成文字,整理乱放的知识,疏通拥堵的知识,聚拢隔绝的知识,永保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常用常新。
第二,知与行并重,要知更要行。
古代哲人讲知行合一,又讲知易行难、知难行易,都是强调知和行的并行关系。知道某个知识和道理,但不去落实到行动,那跟不知没有两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古诗谁都能背下来,都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但如果你把大好时光耗费在吃喝玩乐上,那你即使古诗词默写满分也无多大益处。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事后一动不动,不是懂得再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是把书上的知识和道理转化成践行清单,张贴在冰箱等显眼处,每天坚持落实到行动。只有这样,死的知识才能变成活的知识。
第三,学与教并重,要学更要教。
古人云“教学相长”,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为什么呢?《这样读书就够了》说:“首先,教会别人与写一篇好文章一样,需要深度加工你输出的信息;其次,相较于写文章,教人的门槛更低、机会更多、灵活度更大;最后,教会别人的过程有助于自我强化对知识体系中的适用边界的界定。”有人顾虑,自己都没有学好,还怎么教别人?我的建议和践行方法是,尝试把你所教的内容做成免费或付费的课程。先做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迭代更新。如果你所教对人有价值,这恰好证明你学有成效。就像当初我推出了一门课程写对联课程,每节1.99元。后来课程不断迭代,最终形成《对联写作高效教程》,以此教程为核心课程开办对联写作训练营,1年学费4999元。通过不断迭代课程、优化教学,我感觉对对联写作的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通透澄明的境界。
读完朱熹的这首诗,我列了一个践行清单,你也不妨参考一下。
1、用拆书帮的便签法阅读,每天至少写一张便签,要求内容关乎自己的经验,有具体目标和行动。
2、清理一批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碰的书籍和杂志,或卖到收购站,或送人。
3、把微信收藏和便签记录的内容尽快整理成文章。
4、重点反复精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高效学习》《刻意练习》等。如非急用不再买书,先读完未读的书。
5、开发并陆续推出3门新课程:《跟曾老师学方法》《跟曾老师学典故》《跟曾老师拆读诗词》。
读诗拆诗,致知致用。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解读。欢迎加入【跟曾老师拆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