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闺蜜电话吐槽了一下她的上级,莫名的批评了她们没有吃苦精神,比起他们年轻那会儿差远了。
她是做设计的,每天要出各门店的设计,活动方案以及团队活动的小方案,周休息一天,每天基本加班2小时。月工资5500,扣了公积金等等,到手4800。
然而上级们还是感慨:“这一代年轻人真不能吃苦。”
我想她的老板可能不知道,今年有客户花7000来挖她的。
她的老板可能也不知道,她一年前的工作扣除公积金等到手4500,每天只需要工作6个小时。
天下老板都希望员工能抱着“当成自己的事业,生意去做。”这种心态去工作,最好给你3000的工资,你干出6000的活。
WTF???
事实是:这的确不是我的生意,因为收益与我无关。
然后精明的人打出“能者多劳,经验和学习成果是自己的。”
事实是,多劳者或许是能者,但是最后的导向是,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和我所得到的收益成为正比。
收益包括但不止于人民币。
我最喜欢刘润的招人标语:“给出1.5倍的工资,两倍的信任,员工就会产生四倍的效益。”
大多数现实情况是,你付出1倍的效益,收获三分之一的工资,与负数的信任。
无独有偶,最近常常听到诸如“环境艰苦点,大家都将就下。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或者:“这个不对,那个不行。。。。。” 再或者:“现在的人啊,就是吃不得苦。”
批判有余,其他全无。
你只看到现在的人真不能吃苦,却看不到在别人所拥有的选项里,你开出的条件只是C等。殊不知还有同等薪资下,收获更多的,信任更多的。亦或是同等时间消耗下,还有更高薪资的。
你更不知道,在可以选择的范围里,还有薪资更低但是更能让人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的。不止于信任,还有能力的上升,晋升空间等等。
你对苦的定义是你能为之付出多倍的时间与精力,却希望你的伙伴们都与你一样甘愿付出这么多时间与精力。一旦做不到,在你对比的区间里,你就是最能吃苦的那个。
拜托,收益是你的。别在工作上要员工操着老板的心好吗?
当然,中国是人情社会。职场也不止是冰冷,希望铁血团队,且不论领导能力如何,请先做到信任,其次才是激发员工的善意,最后才是效益。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傻。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一个能力在80的人只产生的50 分的效益。作为管理者,请先检讨下自己。如果一个能力在40分的人,请先思考如何提升他的战斗力。
而不是一味想:“这一代年轻人,真是不能吃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