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陪孩子在家看央视的《诗词大赛》,郦波老师从诗词来对苏轼的心理成长的分析让我感到非常有收获,忍不住想记录下来。
《定风波·三月七日》
作者:苏轼朝代:宋朝体裁: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宋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苏轼在去黄州之时曾两度欲跳江自尽,可见他内心是"怕"的,但到了黄州后写下的《定风波》中用到了"不怕",从怕到不怕,苏轼的内心从"怕"的不接纳现实、充满冲突到"不怕"的接纳现实,直面现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中满满的接纳现实后的内心的坦然和快乐。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后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次面对仕途被贬,苏轼的内心已经从黄州的"不怕"发展的到了惠州的"不辞","不怕"是接纳,"不辞"则是在接纳的基础上开始享受当下,不忧过往,不忧未来。
最后一次被贬詹州,苏轼写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这个阶段苏轼从在黄州的"不辞为客"发展到了"把海南当做故乡"。
黄州、惠州、詹州,一路走来,从苏轼的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成长变化,怕——不怕——不辞——本。
读苏轼的词,欣赏文采的同时,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坦然乐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