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不可能》,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的选手,在舞台上进行超越常人极限的挑战,展示平凡生命的极致表现。我每次都是跟着家人看几眼,但只要一看就被吸引。有一位警官在节目中的表现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具体姓什么忘记了。他5岁学画,现在用一支画笔就能基本还原嫌疑人面貌,协助侦破要案。重点来了,48个挑战助理登场,妆容、服饰、身材都差不多。所有人都将被拍照,由三位评委选出三位作为目标人物,目标人物将被处理至画面失真状态,也就是“马赛克脸”。而这位警官要通过这些像素块,在48位挑战助理中找到两个目标人物才算成功。在我看来,这似乎不可能。
(这是一坨?)
时间过了许久,全场沸腾了,结果不言而喻。这真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简直就是对脸盲的暴击……
这就是天才……对,一定娘胎里带出来的特异功能。
直到这个假期,我看到了一本书《刻意练习》,有些内容似懂非懂,但有一个浅显的道理正好也能解释节目中出现的“天才”问题:“天才”是训练的产物,要成为大师其实是有路径可循的,那就是刻意练习。我们平时如能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必将能跨越障碍,达到我们自己的目标。这个道理好像打破了很多用“天才”两个字解释的问题:莫扎特具有完美音高,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步交响曲,学习过音乐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故事,但老师或者家长一定会说这是天才,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艾利克森(本书的作者)的发现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者开篇抛出疑问,天才存在吗?存在。但是在东京的一音会展开了一项实验,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实验中招募了24个年龄2-6岁的孩子,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每个人都拥有了这种完美音高。从而得出结论:天才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接着作者向我们介绍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成功的原因是刻意练习。1973年加拿大人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511位数字创下了当时的记录,2015年,来自印度的米纳再度创下了记录,背诵了小数点后7万个数字,不过一位名叫原口证的日本,竟然背诵了小数点后的10万个数字。这一纪录是42年前世界记录的200倍。这都源自于他们有目的的刻意练习。这些事例不是唯一,作者还举了大量的例子。回到一开始我说到的警官,10年画了7万多幅画,正确的练习成就了今天的他。
理解了“正确的练习”,那么究竟如何有目标的正确练习呢?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都要先找到以为好的导师,当然了,这里的导师不一定是一名老师,例如富兰克林,他在提高写作水平的时候,并没有老师的指导,完全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既教自己写作,也教《观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有了导师之后,就要全身心的专注投入到训练之中,这个训练方法就是在本书中,我理解到的第二个道理:训练不能只是漫无目的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不制订提高与进步的清晰目标,训练中,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哪方面的不足,同时我们要试着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取得的进步,直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停滞阶段,这时我们要稍微逼一下自己,才会帮助自己找到“停滞点”。
我是射手座的女生,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做事基本靠主观感受,做对了兴奋不已,做错了才回头重新开始。但我在看心理表征这个问题时,作者提到了“预测未来”,我一直认为未来都是想象出来的,下一步是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但看了之后才明白,天马行空并不能找出规律,就拿踢足球的球员来说,更优秀的球员在预测未来方面具备更好的优势,他们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传球或者传给谁”等问题,而这些优秀球员都是正确练习后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很多时候的想法是很有需要的,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有想法的人,但一定是靠谱的想法,而不是天马行空。
一本书快看完了,其实这个假期看书也让我理解了书中的一个道理:在讲到坚持和意志力方面,作者全盘否定了意志力,认为意志力根本不存在,我们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动机,我们做一件事情,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就能坚持下去。这一点我有挺深的感悟的,大学毕业后我非常抵制看书,若不是不得不看,我可能真的不会去翻看一本书,尤其是例如《刻意练习》这种满篇道理的书,那么我看书的动机是什么呢?每天看20页左右,我的父亲会给我奖励,正是在这样的动机驱动下,我坚持了每天看书。我曝光自己的动机笑出了声,可我觉得是有收获的,学以致用,这种小奖励在生活中也可以适当运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