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良师,德伯里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良药,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清风,我想说:“书是清风,拂去凡俗,沁人心脾。”
从事幼教工作十几年来,我亲眼目睹着幼儿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启蒙教育的特点,为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阶段,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但是,目之所及,那些生源足,被家长认可的幼儿园,却是打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大肆进行超前教育,剥夺幼儿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让孩子身心俱疲。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因而导致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对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的知识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而后容易养成课堂无法集中精神等习惯,对日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影响重大。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社会的屋檐还不是太高,任我怎样地纠结、压抑,我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能改变最初那纯真的信仰。现实与追求的落差曾让我焦头烂额,正当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一篇文章让我我眼前一亮。《以爱之名,成长快乐》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演讲稿,其中说道,教育很简单,也很纯粹,而且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其中引用了一位资深老师说过的话:“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我们只要了解教育的本质。一个孩子他就是那样纯洁,人之初,性本善,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就好了,本来一个孩子他生下来潜力就是无穷的,我们只要不阻碍他就不错了。”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位哲学家,遇到了一个让他很困扰的课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一天他在写论文,他的儿子在旁边捣乱,哲学家顺手把一本旧杂志的封底撕下来,是张世界地图,撕了很多片,让儿子拿去拼,这个哲学家以为可能要两个小时才能拼好,没想到,不到二十分钟,他的儿子兴致勃勃地跑来,说拼好了。哲学家非常惊讶,我把世界撕得破破碎碎,你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拼好呢?小男孩笑着说:爸爸,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地图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头像,我不知道世界什么样,但我知道人长的什么样,就能拼在一起了。哲学家豁然开朗,知道了人与世界的终极答案。
恍然明白,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善美博学之人,我们在时光深处倾心相遇,一瞬间情投意合,怡情解惑!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但是优秀不是一个浮泛的光环。优秀不仅仅是鲜花掌声,不仅仅是一篇篇的字母、拼音和汉字,一页页的加减计算题,不只是那试卷上的一百分------真正的优秀,是养成一些有益于成长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成为自然。是人坚定的信念,是对自己强烈的认可,是内心温暖的安顿,怎样给孩子真正的未来,让他知道天高地阔,风云万千。一个老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是每一个学生。
教育名家北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说过,读书就是生活,我们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在明理中致用。当你有了广泛的学识积累的时候,在工作中的使用就有了条件;当你经常用学问指导工作的时候,那种挥洒自如,那种驾轻就熟,那种文化底蕴,那种智慧风采就自然显现了。正是那些书,那些智慧的文字,如清风缕缕,吹进心田,明净了心境,坚强了意志。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每一个国人手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至于人们言传的,学前教育越早越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著名作家池莉,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逻辑的混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