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我并没有保持学霸的节奏,而是开始涉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我除了选修了很多计算机和经济学这类比较实用的课程,还选修了很多看上去不那么实用的课程,比如声乐、交响乐欣赏、书法、中国画山水、素描、水粉画等等。
下图是我找一位画家临摹的一幅名画,《威尼斯接见法国大使》,挂在我家餐厅墙上。
这幅画的奥妙之处是,正面看,后边建筑物大概占1/3的画面宽度。
但如果站在画的左边看,该建筑物大概会占到1/2的画面宽度。
但如果站在画的右面看,该建筑物大概只占1/4左右的画面宽度。
据说这是画家巧妙地采用了透视的原理。具体我也不太懂,但是这里的关键是有些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会激发你的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做的PPT经常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设置的系统界面是让用户感到亲切,又让他们感到易用,某种程度上和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有关联的。
我曾经迷恋上画画,最高峰的时候是每周都要做一幅画,这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讲是很少见的。甚至有一度我真的想从事画画这个行业了。一方面是喜欢,一方面也看到很多画家的画价值连城。
但我最终放弃画画的原因,竟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高度好评。
有一次我画了一幅静物写生。老师过来看了以后,居然击节叫好,说有梵高的画风,然后说了一通我听不懂的美学术语,最后在点评内容是讲到"在这一片葱绿的背景中偏偏有一道倔强的白色,真是匠心独运,很有大师风范啊!"
然而我却高兴不起来,其实我完全是写实主义,规规矩矩地画了各种器物,蔬菜和水果,当然我的调色能力比较强,我能调出其他同学调不出的颜色。但那道倔强的白色,其实是我画的时候阳光打在青菜上的一道光斑。老师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去了,所以他认为这是我自己的灵感。
但我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如果仅仅是写实,那画画还不如拍照更好。真正的好画是必须有作者的灵魂升华和天才涌现的。
我只是在用理科生的方法在努力作画,没有任何的创作灵感,所以充其量只能做个画匠,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这对我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于是我最终放弃了画画。
说到这里本期的重点来了:
他人的评价能够帮助你认知自己,但一定要仔细分析对方评价的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要因为一个正面评价就沾沾自喜。
最怕的就是落入那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的层次,走错方向,就像我如果听了老师的评价,以为自己真有梵高之才,就毅然抛弃现在的专业,走向画画的道路,那就惨了。
还好,通过这件事,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然后开始踏上了知道自己知道的开悟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