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有几个心理学家,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这都是校园里的明星人物,将来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演奏家;第二组,比较优秀,但和第一组相比还有差距;第三组,就是学渣组,他们的演奏水平,基本上就可以告别舞台了。实验中,这三组学生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从你学琴开始到现在,一共练习过多少个小时?”大多数人本以为,第一组的天才们,应该不用练很久,而学渣的第三组,应该是天天苦练也不行。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第一组明星学生,平均已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第二组比较优秀的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是八千小时;而学渣组的练习时间,只有四千个小时。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个观点:“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谈到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就不得不提起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完全推翻了“一万小时定律”这个理论,他也同样以一些研究例子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作者认为,只要有合理且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努力一万小时便能够有所成就。作者在书中提到,要进行刻意地练习、深度地学习,技能才能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绩或者一个人才能的提高,与其所投入的时间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学习方法。
一开始我还真被两位作家搞得晕头转向的,那到底付出了持续的努力之后是否可以变成大师呢?那如果付出了持续的努力最后还是成绩平平,那为什么要努力呢?
后来我发现这个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样的这句话,你反过来说:“只要练了一万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那就不一定对了。这才解了我心中的困惑,并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一:要成为某一个领域有点专业的人士,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很简单,你听说过“十年磨一剑”吧,10年,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这加起来就是一万小时,所以艺术类的,体育类的,都说一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可能说,十年太久了,能不能短一点儿呢?可以,我们来看职业和工作,如果你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则至少需要五年。
想当年我刚到这个新的工作环境半年的时候,就有想放弃的念头,当时朋友们都不赞成,说至少要做满一年才有发言权。今天看到这个五年,我很感谢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没有轻易放弃。
启发二:以五年、十年为人生刻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现在年轻人会频繁换工作,能坚持三年在一家单位的都算是员老级别了。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两三年就换一个行业的人,大多一事无成,反而是那些长时间在一个行业里的人做出了常人不及的成绩。我们跑团的团长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她从公司的财务经理做起,五年后做到公司的管理层,然后独立成为一家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公司今年运行了九年,明年准备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我们跑团的教练之前做了十年的建筑行业,在业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后来感觉自己没有建筑方面的天赋就转行做了投资,现在在投资行业也做得风声水起。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我也试试来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