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如何能长久保持行动力?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高息存款?
接昨天《学习的由死转生——让知识活起来》,此次表达个人对书中成长的感想。
文章内容会引用《刻意学习》书中内容,言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首先我们要阐明成长的三个特性
互斥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下来就应该每天进步。为什么?你不进步,其他人在进步,你就落后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的结局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人想要生存就要不断地去成长,去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如果不选择成长而停滞不前,终将会被淘汰。人是这样、家族是这样、企业是这样、国家是这样、整个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也是这样。
普适性:学习、成长是一个人生命的刚需。所谓的不需要成长只是还没有发现成长的需求。事实上,当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在精神层面就会有更多的追求,而成长则属于精神环节的重要一环。当你觉得你没有成长的空间的时候,不如去多多参与、多多思考精神层面的事物,成长就会随之而来。
复利性:成长带来的收益会激活新的成长。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你懂得越多,你越是发现自己懂得越少,这就会推动你去进一步努力以获得成长。成长的复利性犹如滚雪球,从最初的起点开始,越滚越大。
然后我们要懂得成长这个行为的本质
想要明白成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先整明白熵增原理和商减原理。
“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熵”代表系统的混乱程度,熵的增加代表混乱的增加,反之则更加有序。
熵增: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总是自然的增大或者不变,也就是说,在自然无干涉的情况下,事物会逐渐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长时间不整理房间,房间就会变得越来越乱;我们长时间不动脑,学习能力就会变得迟钝甚至退化;国家和社会不进行治理,马上就会朝着混乱发展……
熵减:由于熵增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想要把事物变得有序,就需要进行维护,防止一切向着混乱的方向发展,这种逆向的行为就是熵减。你坚持整理房间,你的房间就会保持整洁;你经常动脑、勤于思考,你的学习能力就比一般人强;国家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社会就容易变得有序……上述种种就是熵减行为,而毫无疑问的,成长就是一种熵减行为。
但是熵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自然规律,熵减是需要花费精力干涉、去维护的,所以熵增行为通常令人容易接受,而熵减行为则面临着阻力,并且具有成本。
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喜欢上成长这个——熵减行为
由“输出”倒逼“输入”。如果以学习和学习成果作为比喻,那么输入就是就是学习的过程,输出则是产出成果的过程。在我们通常的思考模式中,是由输入带动输出,因为学得好了才能做得好。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通常不能如愿,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往往会陷入“做准备”的环节,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准备不够充分、难堪大任……导致迟迟无法开始,降低成长效率。有人说多看书能写好文章,可世界上看书多的人一抓一大把,能把文章写好的人能有几个?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到达了一个领域、一项技能的基础标准,就可以着手实践了,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不熟练,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会被迫去进行学习。反观看书和写作,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字水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写文章了,这时候我们写的文章很大可能是不成熟的、欠表达的、有语法问题的,而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就会有选择的去查阅书籍、读小说时会着重留意优美的句子,这样提高速度就会很快。这也就是所谓的“倒逼”。总结起来就是——多尝试,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
减少用工成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与目标无关的事物,这些事物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增加我们通往成长的成本。拿写作业举例子,我高中的时候晚上写作业喜欢把手机放到书桌上,然后正写着作业发现有人给我发消息,于是我放下笔去回复,这样子几次后我干脆不写作业转为聊天了,等到聊天终于结束,我发现作业才写了一点点,于是飞快的找到答案抄完,这次的作业相当于白做。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做减法”,减少那些与成长这条主线无关的事物,使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使成长所要付出的无用成本越来越少,集中抽调主要脑力资源并将其分配的最需要的地方。
进程的记录与跟进。成长的过程需要仪式感,不然谁陪你来度过这样子枯燥乏味的日子?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标记我们做过的事情,获得的成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让自己明白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将自己的行动记录下来也可以方便我们以后需要的时候直接使用和回顾,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最后我们要让成长增效提质,稳步提高
做好预留量,不计较“意外”。在我们持续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的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当天我们不能完成任务,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可以在平常行动的时候可以一有空就往前赶,给自己预留一些工作量。而且有一些更佳的情况,以加班为例子,别人加班是为了完成今天没有做完的任务,而你加班是为了完成下周的任务,高下立判。而我们行动时的那些“意外”导致没法完成任务也不需要担心,第二天接着做就是了。你在健身房练了几个月的肌肉不会因为你一两天不健身就凭空消失;你辛辛苦苦减了几个月的肉也不会因为你一天没控制好饮食就涨回来(但大吃大喝会)。反之,肌肉也不会因为健几天身就出现、肉也不会因为少吃几顿肉、几杯奶茶就消失。
沉默期时要耐住性子。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任何一种持续的行动都会有其瓶颈期,这个时期大多很长而且难熬,可以称之为——成长的沉默期,当然,瓶颈期、艰难期、黑色期随你怎么叫都无所谓。沉默期的我们通常会长时间的做重复的、基础性的工作,而且默默无闻,所以很容易放弃。拿我学画画的同学举例子,她要大量的作画、各种形式的作画、日复一日的作画,一天一百多张速写都是基本操作。事实上,我之前也学画画,然后受不了这种工作就放弃了,但她坚持了,她在今年河南省的艺术统考中成绩排前十。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黑色的、迷茫的、似乎看不到一丁点灯火的黑暗中摸索着前进,不断重复自己往前的脚步,即便我们不知道下一脚将会踩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这短暂的黑暗终将被耀眼的黎明驱散的一点不剩。
协调好知与行的关系。成长有一对翅膀,一个名为学习、一个名为行动。持续的行动依赖于持续的学习,然后推动人的成长,这就好像人体内的造血系统,器官与细胞共同作用产生出新鲜血液。而以人体为例,任何一个器官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到人的生理机能,知与行也是如此,过多或过少偏重一方都不能很好的推动人的成长。前苏联也能作为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国竞争,大量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后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国家经济几乎停滞。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言极是。只有我们协调好学习与行动两者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保持乐观心态。成长之路必定以荆棘为伴、与坎坷同在,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试想多少年后你回首现在,是一种多么幸福而又令人感慨的时刻。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也是持续行动很重要的原因,而我们只有披荆斩棘,穿越艰难险阻,回头再看的时候才会显得美丽。我们所有的感慨,应该来自我们每天晚上事情做完之后的回顾,而不是来自我们白天开始上路之前,面对目的地的空泛展望。
经久不衰的行动是稳步成长的“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