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
概括是一个上升的过程。
——《逻辑十九讲》
我思:
昨天的更文,记录了儿子背英语的一件小事。
“背书‘正’字法,画了7个‘正’字,读到第35遍,儿子背会了一篇课文”,并联系了李松蔚老师教女儿游泳的案例。
后来,卡片教练说,他称这些为——量化思维的威力。一开始,不太理解;细琢磨,有点味道。
灵光一闪,咦,这件事情,好像跟我在哪看到的知识有关系,对,就是它,《逻辑十九讲》。
脑海里突然很兴奋,就好像一颗沉寂在大海里的遗珠,突然被你打捞上来的感觉,为什么?因为那本书,我翻过三遍,第一遍,没看完,太枯燥了;第二遍,看了一半,还是看不懂;第三遍,学到一种提问读书法,说适合拿来读工具书,就拿它来做实验,终于书翻完了,似懂非懂。
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概括。
这个词本身很简单,小学学过的。但其背后有着的,是一套逻辑,是一门学科。
还是推理形成的第二步,概念形成的第四环。
我找来书,为自己的记忆佐证。
书上讲,“概括是一个上升的过程。更广泛的概念要高于更狭窄的概念;一个概念被认为高于一种认知。我们从个体转向具体,从认知到概念。从底层概念到高层概念,形成许多底层概念后,我们向概括个体那样把它们概括成较高类别的概念。接着,对这些较高类别施以同样的过程,继续这个过程,直到我们最后抓住最高级别,抓住本质。”
那,我的更文讲了两个故事,卡片教练告诉我他概括了一个词语。
我的故事和李松蔚老师的故事就有了共同的属性。
概括,“量化思维的威力”。让我觉察到,我与孩子的故事,原来是有迹可循的,它不是偶发,而是可以类比出处,形成一套逻辑思维,并被反复使用的。
不就是书上讲的那个过程吗?
个体——具体——认知——底层概念——多个底层概念——高层概念——更高类别概念——本质。
这件事情,除了让我在与孩子的共处上,学会量化思维这个概念,之外,还有体会两点。
一,还是要多去看,即便你此时不理解,但它不会一直沉睡,待到理解力的池子足够大,知识点会自然被打通。
二,还是要多去思考,正确的总结提炼,也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不断循环上升,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理性是思维的眼睛,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些逻辑思维的能力。
解读着: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