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如何处理。
受、想、行这三个心理活动,能推动我们的身体行为及言语行为。
识——以“受”、“想”、“行”的心理活动,操作物质的“色”身,以物质的“色”身和“受”、“想”、“行”的心理作用合一,就产生了第五蕴的“识”。
如果没有识蕴只有前面四个蕴,就成了唯物论,识蕴是生命的主体,从过去生到这一生,从这一生到来生,都是靠它。而前四蕴的活动所产生的业力的结果就是识蕴。它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投生时它先来,死亡时它最后走,然后到另外一生去投生,也是它先到。现代的植物人的色蕴及识蕴还在,只是丧失了受、想、行三蕴的功能。
大乘的菩萨、小乘的阿罗汉、一般的凡夫,各以不同的层次看五蕴。
一、大乘的菩萨:以如实空的立场看五蕴。对五蕴构成的我,不起执著,对个别的五蕴现象也不执著,所以可以不恋生死,也不怕活在生死中。既然不贪著五蕴也不厌恶五蕴,所以在生死中继续度众生,不必逃离生死。
二、小乘的阿罗汉:以分析空的立场看五蕴。由五蕴构成的我是空的,五蕴本身是法,其个别的五蕴并不空,所以也难从五蕴组合成的自我得到解脱。但是个别的五蕴法还在,我执消除而法执仍在,故非究竟。
三、一般的凡夫:不论知不知道有五蕴,但是五蕴构成的我是在活动着,而且事实上处处在对五蕴生起我的执著,所以不知五蕴皆空。
多数的凡夫,根本不知道五蕴组成的我是空的,即使在观念上知道是空,事实上烦恼及执著还在。一般人在世界上,每日在贪、慎、痴、慢、疑中生活,对身外的事物有要追求的、放弃的、喜爱的、厌恶的感觉。对自身也有骄傲、自卑,没有安全感,这都是不知五蕴皆空,五蕴组合的自我也是空。如果能以小乘的慧眼来离我执,菩萨的法眼来离我法二执,便是般若的功能,菩萨的法眼便是般若。
凡夫也可以用五停心观中的十八界分别观及因缘观,在《楞严经》中称为二十五圆通法门,即是二十五种观法,也都以五蕴的身心为基础。若以五蕴配十八界,则色蕴中有四大,包括身体的六根、外在环境的六尘、心理现象的六识,加起来便是十八界。
因此,不论是《楞严经》二十五种圆通法门的菩萨禅观,或是五停心的基础禅观,都不会与五蕴无我、五蕴皆空的禅修方法相违。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