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火以苦生,木以酸聚,土以甘活,水以鹹利,金以辛宣。
生,濁火不息,清注不絕,淡活不圻,澀柔不枯,燥金不蝕。
用,火以清灮,水以澂利,土以木活,木以澤榮,金以火靈。
(1)鹹:xián,“咸”的繁体字。
(2)澀:sè,见“涩”。
(3)澂:chéng ,同“澄”,水静而清。
(4)澤:zé,见“泽”。
(5)靈:líng,“灵”的繁体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释译:
五行的本源:火以苦味产生,木以酸味聚集,土以甘味存活,水以咸味流通,金以辛味宣泄。
五行的生长:火的浊气不会停止,水的清流不会断绝,土的淡味能保持生命,木的涩味使其柔软不枯,金的燥性使其不会被腐蚀。
五行的运用:火以清澈照耀,水以澄净流通,土以木的生长而活化,木以湿润的环境而繁荣,金以火的锻炼而变得灵巧。
常,暑以雨清,寒以熱龢,溼以耒利,凬以溫蠢,燥以潤同。
治,火得鹹昇,水得甘利,土得酸化,木得辛疏,金得苦收。
標,熱以甘抑,寒以斥活,溼以辛利,酸以鹹化,燥以苦清。
(1)溼:shī,同“濕”,“湿”的繁体字。
(2)耒:lěi,“耒耜”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3)鹹:xián,“咸”的繁体字。
(4)昇:shēng,同“升”。
(5)標:biāo,樹梢。也泛指末梢。《玉篇•木部》:“標,木末也。”《莊子•天地》:“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类经图翼》中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
五行相生:木生火,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火生土,火灼热,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土生金,金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有山必生石;金生水,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水生木,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所以相克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克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释译:
五行的常态:暑热以雨水而清新,寒冷以热量而和谐,湿润以耕作而有利,凬冽以温暖而生机勃勃,干燥以湿润而平衡。
五行的治理:火得到咸味会上升,水得到甘味会流通,土得到酸味会转化,木得到辛味会疏松,金得到苦味会收敛。
五行的标示作用:热以甘味抑制,寒以斥力激活,湿以辛味流通,酸以咸味转化,燥以苦味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