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因为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难受
让人们感到难过或影响人们心情的不是某些事实,而是人们对这些事实的加工和想象。让人们感到痛苦的是比较,也是来自语言的伤痛。有些人容易出现认知融合,很多人一直活在过去或者未来,每天都活在自己头脑中的各种念头中,甚至每天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苦恼、悲伤、难过。人们的思想不会让事物变好或变坏,但人们如果出现了认知融合的症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如何让自己走出内心的“牢笼”,找到生命的意义,过好当下的生活,调整自己的认知,激发自己的行为,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其实你遇到的那些悲惨遭遇都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和宝贵的财富,这些礼物不停地让你更好地调整自己,进行认知解离,更加包容与接纳自己,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
这本书基于四个核心的心理学原则:
第一个是来自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理念。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效率、做什么都不能改善现状时,人们会感受到最大的痛苦。解决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习得性乐观主义”。我们只有用心理灵活性和心理韧性创造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才能走出低谷,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第二个是认知行为疗法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在支配自己的感觉和行为。因此,人们只有改变想法才能改变那些有害的、不正常的或自我挫败的行为。人们用那些积极的、支持自己成长的想法代替那些消极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
第三个理念来自我最崇拜的导师之一——卡尔·罗杰斯。他告诉我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注自我的重要性。我们的痛苦往往源于误解。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认为要想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就必须隐藏或者否认真实的自己。我在日常的工作中总会尽力做到无条件地爱来访者,努力指引他们。如果来访者不再戴着面具生活,不再为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或不再扮演别人,他们就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最后,人生中最悲惨的遭遇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催化那些不可预知的发现,让我们以新奇的视角看待问题。疗愈、满足感和自由来自对如何回应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进行选择的能力,也来自从自己经历的一切(特别是苦难)中找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自由需要终身练习——我们每天都要重复进行这项选择。归根结底,自由需要人们心怀希望。
我对希望有两方面的定义:
一个是能够意识到不论自己的痛苦多么强烈都只是暂时的;
另外一个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希望让我们活在当下而不是把自己锁在过去经历的事件的牢笼中,并且开启精神牢笼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