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六节 OKR与KPI的认知差异
认知差异
OKR和KPI的区隔差异,本章已经讲了很多,做为本章的最后一节,我们核心谈谈认知层面的差异,前面我们讲了很多,OKR是一套工作方法,KPI是绩效考核工具,那为什么所有相关的书籍都要将二者进行比对吶?
一,人性层面
人性中初级显性本质之一,就是惰性,KPI作为工作目标中关键要素纳入绩效考核,便是通过最终外在的物质激励与奖惩,推动个体与团队在固定的时间,达成约定的业绩产出。OKR则是透过个体的积极参与,从思维贡献开始,内在萌发出希望参与到实践中,并期盼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场景。体现出人性中深度参与,会换来更多的结果期许。
二,需求层面
KPI导向的是外在激励惩处,是可以满足个体的物质生存需求,是个体劳动价值中的基础需求。而OKR倡导的是价值创造,成就感,职业获得感和成长带来的幸福感。
三,思维层面
KPI在国内应用的成熟度较高(虽然有些已经变型),大量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们,在被管理的环境下,已经完全习惯并形成一种思维依赖,认定了KPI这把衡量业绩的“刻度尺”,进而忽视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内在逻辑,也可以解读为,如果我们把“公平”看做成一把统一的衡量刻度尺,那么“公正”就是选择一把什么样的尺子,以及选择这把尺子的标准,那最后的“公开”就是将选择标准公之于众,总结为,就是在全透明的环境下,用一套标准去衡量。这在社会范畴内应用的很广泛,例如:高考。但是在现代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想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其实非常难。
在OKR落地实施体系中,全透明,强化沟通,会体现出“公开”的原则;上下左右的对齐,强调了目标的选择上的一致性,反映到“公正”的维度;“公平”在OKR应用中体现在自我约束,路径选择,自下而上的目标设计等等。
终极类比
2018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次OKR的公开课上,在课堂的探讨中,有一位初创科技公司的CEO提出了一个问题:陈老师,您是否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者事例,来类比一下OKR与KPI的区别,或者说,用一个更加形象的实例来诠释一下,因为我们也听了太多的公司案例与故事了,大多都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我们看到同组的同学们,还有其他组的学员们都非常期许,甚至翘首以盼,看看陈老师是不是只讲企业的案例,除此之外能否降维类比。
我话锋一转,做了一个OK的手势,讲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公共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城市中大多数职场中人,都会开车,很多家庭至少都拥有一部车,有的家庭甚至几部车,进而造成城市的拥堵,大量尾气污染环境。从燃料上讲,无论我们开的汽油车,柴油车,电动车,从类别上说,可能是轿车,SUV,MPV等,我们每个驾乘人员都需要拥有合法的驾驶资格。
如果用生活场景做类比,那么可以将KPI看似不同品牌,不同级别的车型,例如:奥迪与奥拓,奔驰S级与奔驰E级,呈现出来的品牌美誉度,驾乘舒适度,价值符号也不同。当然投入成本也不同,学员都会心的笑了。
我接着讲,如果以此对标做类比,那么OKR就是一所超级驾校,即可以传授给您驾驶轿车,大巴车,电动车,摩托车,甚至可以驾驭小型飞机和游艇……因为OKR传递的是通过一种方法掌握一种能力。
同学们都笑了,自那以后,这个类比就被传播开了,这可是典型的原创作品。
小结
OKR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替代强有力的领导,也不能替代创造性的组织文化,OKR是确保将整个组织的力量都聚焦在完成重要的事项上的一套工作方法,也是一种由公司,团队和个人协同制定目标的方法,它可以点燃,激活,唤醒组织中的个体。
那么OKR的精髓是什么?
OKR倡导的精神文化又是什么?
OKR呈现的价值体系是什么?
OKR如何可以正确高效的使用吶?
OKR使用过程的测量与评估怎么做?
………
让我们怀揣着一颗好奇的童心,开始自我认知,自我挑战,自我更新,自我接纳的OKR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