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所有人都太想快速改变自己了。这些标题你不可能不熟悉:《想要情商高,学会这三句话就够了》《五步让你走出自卑》《所有的焦虑都源自这个小问题》《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阴影,只用学会这三点》。在改变很难,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因为改变太难了,所以爆炸式的文章标题眼里,都充满了焦虑和诱惑。每天打开这些内容的瞬间,你的观点会在短短三分钟的时间内就被颠覆。如果你不想继续抱怨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如果你不想再为了成绩而无止尽的焦虑,如果你不想继续活在原生家庭设定的负面思维里,如果你不想为了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一次次的经历那些情绪失控,你会发誓要改变自己。然而,这些短、平、快的文章方法,他能缓解的是你的焦虑,不变的却是生活的残酷。大多数人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导致“一个星期总有那么几天,觉得自己是废材。”。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自己,文中实验和部分观点来自于心理学硕士、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的《哈佛幸福课》,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科学实验作为支撑。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真的想改变自己吗?”很多人无法改变,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改变,不是不能,而是不想。这就是人们难以改变的最大原因。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语重心长地提起“你看人家张三那么活泼大胆,将来在社会上一定会很吃香。”,长辈会摇着头说:“你怎么不说话,读书读傻了吧。”。还露出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朋友会冷漠的说“跟你聊天没有意思,我还是找别人吧。”。我最大的恐惧是无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一直到不久前,我还是会把所有人的玩笑当真,爱钻牛角尖。我每当多人吃饭都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看到别人谈笑风生的样子,我就会自渐形秽。后来我才知道,真正的原因不是我改不了,而是,我真的不想改啊。比起有趣,我更在意的是,能不能透彻的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准确的作出逻辑,判断和感情回应。让自己说的话对别人更有价值,我的潜意识在阻止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手机,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上面的app,我们的认知相当于是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改变自己之前,你认认真真,想过自己的认知层面的心理矛盾吗?举个例子,张三希望自己工作时能够不焦虑,可他在底层认知里把不焦虑和一事无成,这两个概念绑定在了一起,他认为只有一直焦虑地内卷下去,才可能卷处三室两厅,卷出财务自由。那,张三怎么可能会不焦虑地996呢。张三还想要停止讨好别人,勇敢地对别人说“不”。但是,他的潜意识却在告诉自己,应该富有同情心,应该换位思考,不伤害他人的感受,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之下,张三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有边界的人呢。
如果你想要变成的模样,本身就隐含着与你本身的对立,那么改变应该如何发生。你想不想,悄悄地重塑自己的认知,然后惊艳所有人。张三告诉自己,焦虑并不等于更容易成功,当你在工作中,把50%的精力都用在担心害怕上,你可能只适合长期在基层矜矜业业,如果无法放下焦虑,张三会发现自己缺乏精力做出业务突破,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晋升和加薪都轮不到他。最后,永远只能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张三还可以告诉自己,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完全能够理直气壮地拒绝别人,纯粹的讨好逢迎只等于压抑自己,如果你一直对自己说“不”,这种自我压抑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损害这段关系,到最后,张三会发现,小丑就是他自己,每一个你想要改变的性格中,可能都有潜意识中想要坚持的秉性,这也是改变之所以难的原因之一,游刃有余禾完美主义的矛盾,贴心周到和杀伐果断的矛盾,不焦虑和责任感爆棚的矛盾,情商高和踏实靠谱的矛盾,如果想要改变其中一个,必须重塑自己的认知,想清楚它与另外一个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无法改变的第二个原因,是认知曲线会随着行为产生变化。举个例子,上海的一个弄堂里住着一家四口人,站在二楼的窗边,抬头就是一线天,望向前方是扭成一团的电缆线,他们拥挤在一间不足15平米的房子,平时再过道都需要佝偻着腰前进。《梦想改造家》节目组,派了一个天才设计师去改造这套房子,不负众望,它变得窗明几净,优雅整洁,三室一厅两卫,颇有点宜家展厅的味道。你想,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应该会发生质变吧,然而,当节目组回访的时候,却看到他们在杂物堆满的空间里包饺子,房子里肮脏依旧,宛如当初。虽然一家人住上了一个神一般设计的房子里,他们还是根过去一样乱摆杂物,又活回了原来糟糕的样子。如果行为跟不上,你配谈改变吗?一个人知道怎么改变,而且能马上行动养成习惯,他的认知曲线是这样的
而另一个人如果知道该怎么改变,但行为上却一直维持旧习惯,他的认知曲线就会是这样:
刹那间的顿悟之后,他的认知水平又会随着行为习惯调回原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改变自己的文章,甚至上了课,有的还去做了心理咨询,却依然无法改变自己,比如,我看完一个博主视频很有收获,但不马上点赞的话,我就会重新回到白嫖的认知曲线上。所以,除非我们立即开始行动,改变就会非常有限,也送上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的一句话“我们先养成习惯,然后习惯会造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