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三儿(刘玉)
说到稀饭面汤,也许南方人很多就不知道所以然来了,但对于北方人大都会知道我说的稀饭面汤是什么。是的,简单地说就是疙瘩汤。
想必没有喝过的人也就会有印象,十多年前流行的有首歌儿不是叫《杜十娘》嘛,里面就提到面汤。“孤灯夜下,我独自一人坐船舱,船舱里有我杜十娘,在等着我的郎。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你要是饿得慌,就对十娘讲,十娘我给你做面汤;你是不是冻得慌,十娘我给你做衣裳;你是不是闷得慌,十娘我为你解忧伤;你是不是想爹娘,十娘我跟你回家乡;你是不是困得慌,十娘我扶你上竹床……”听过的朋友就会被歌声意境中的凄凄惨惨、悲悲戚戚所打动,细忖杜十娘乃明代京城名妓,但提到了面汤,或许现今咱们揣度的稀饭面汤并非如歌中所写杜十娘所做面汤,但也是好东西,要不有不少北方人能隔几天不喝上一顿稀饭给害大病一般。
说到做稀饭,应该是很早的时候了。那时候生活条件还相当困苦,第一次做稀饭的情形也许早已模糊了,但是最清晰的那一年,我可能还算是孩子,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整日在县里做工,家里就剩下我们娘三,妹妹还小。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打小我的自立能力都比较强,也知道心疼爹妈。记得那时候,家里还烧着煤炉,就是那种砖头泥巴垒的灶火,第一次试着做面汤,母亲忙地里的活,也没有顾上我,我晚上就抽开火(那种煤火炉子,开火前,要抽去炉膛的塞子,然后捅开灶面的煤块,打通下面的炉灰),置上锅,因为自己端地不老练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做过,譬如面糊糊没有事先准备好,到水快开的时候才想起搅面糊,导致手忙脚乱的。最后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面糊糊搅进了汤锅,没有想到搅得满锅都是“小鱼儿”,因为原先喝母亲做的稀饭面汤的时候,没有喝过这么多疙瘩的,怎么?我心生纳闷儿,毕竟那个时候是孩子,小主意有点幼稚,就用笊篱把满锅的“小鱼儿”来了个一网打尽,扔进了炉灰里,稀饭面汤就更稀了。那时候真傻,竟忘记扔给院子里的小鸡了。晚些时候,母亲回来见我已经做好了面汤,心里忒高兴,但是还是被她发现了满锅的稀糊糊和炉灰里的面疙瘩,母亲只是嗔怪我扔了面疙瘩怪可惜的,喂了院子里的小鸡还可以让它们多下几个蛋呐。后来,有时间我就看母亲怎么做,我就慢慢偷偷学着。
其实很简单,但还是有许多人不会或者说不怎么会。开火前,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先根据情况,如我们家四口人就半瓷碗面,加少许水,不要太多,用筷子在碗里用力搅,一直搅成稀面团(搅的时间越长越好),然后用清水镇住(加入清水少许,以没过面团为宜),其实半小时后,就可以看到清水和面团,其实清水状为面精(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我有时候嫌水多了,总是把它倒了,后来才知道,倒掉的水确实是好东西),也就是北方人做凉面皮用的面汁,摊在涂有油的饼铛上就出来凉皮了,其他粘稠状的是面筋,做凉皮儿时的配料,可以当单独的菜吃,烹炒煎炸都行,北方人常吃的,吃着筋道有味。然后用筷子搅开,这也是一个技术活,搅不开下锅时面团就变成了“小鱼儿”了,等搅开后,慢慢地倒入开了的锅里,这边用筷子迅速地搅动,速度越快越好,快了纵然有点面疙瘩也搅成了面丝。好了以后,盖住盖子,小火5分钟就好,注意用煤气或电磁炉防止稀饭面汤外溢。这样一锅稀饭面汤就做好了。
别小看这稀面汤,可是好东西,有孩子拉个肚子,喝两口稀饭面汤就成,晚上喝点稀饭面汤,茶水就可以免了,夏天喝点稀饭面汤败火消燥,冬天喝点面汤温胃暖身子,如果再加上点夏天消暑、冬天进补的绿豆、蜜枣、葡萄干、山药、红薯、南瓜等之类的就更有说头了。有时间,拍一组这样的照片给大家,更能让你详细了解。由于现在手头有劲,打的稀饭就好喝,能搅出面筋。如果手头上没有劲,就搅不出味,所以有些乡里的懒媳妇就随时水开随时搅面,根本就不考虑面筋不面筋,做的稀饭面汤就会粘粘的,如浆糊一般,而用心做好的面汤喝着不但利口,也润喉。
每每走过绿城,干娘总爱让我帮她做稀饭面汤,喜欢我做的,她做了一辈子饭还没有喝过那么利口的稀饭面汤呢,有时也要让我教她老人家做,其实不是她做不好,只是没有手劲而已。
稀饭面汤,简单而营养,学会了,的确很容易做,学不会,让我给你做做,你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