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午,感觉到体力有些匮乏的我又午睡了一番。(听说日本人长寿的秘诀之一是午睡)。
午睡醒来,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许多。
我开始思索,也许我与父亲的材质是不同的,如果我们都是某一种大自然的介质的话,他也许是木质,或是钢铁,总之便是不需要太注重养护、日晒风吹都不会有很大损耗的类型,换句话说,就是活得糙一些也没关系,他对幸福这个词有他自己的定义。而我呢,我是一块水晶,或者有点玻璃心的玻璃?我是有点敏感的,但晶莹剔透的。负面的特质也许就是太敏感,容易受伤、容易难过、一句话就容易让我很难受。正面特质就是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能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从无神论者,到相信指导灵和天使的存在,其实完全是因为那位女人。几乎完全是因为她,或是我心中也有这样的精神寄托,和纯粹的信念。
而今日看到李泽厚教授说的,没有神,一切都是靠自己。其实也是对的,自己种的果子,自己收获。无论是能力的耕耘,还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如此。
其实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私以为,如果真的对神性有寄托,那便寄托吧,只要依旧在过着照拂自己身心健康的日子,不要去刻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就不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真的信神吗?如果不是因为那位女人,我是否仍然会信神?总之,我是绝对不会去读神学这个专业的,得真的不差钱,或是决定此生投身于宗教事业,从内到外地信奉,才会去读吧。我不是这样的人,我甚至也许不会去皈依,虽然曾经想过,但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出于逃避心理。
感觉自己已经不得不开始面对赚钱这件事。24虚岁的我,想着如果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人生,对人生有些清晰的认知,也许此刻我早已经更成熟,有了一定的事业积累了吧。
就像昨日那位导师说的,是世界错了吗?哈哈哈,看到这句话顿悟,一定不是的。
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互联网经济的时代,难道是时代错了吗?我竟然仍旧怀念过去小时候那样的社会,其实那是一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家人,健康,事业,金钱,安稳的小康生活...... 的心理,也是我成长的环境给我的催眠。
青浦不是乡下,是一个设施健全的城镇,至少在我很小的时候它是。我从未体验过物资的匮乏,除了留学以后感觉到手头有些紧以后,其余的几乎都没有。
青浦不是乡下。但确实是一个信息有些闭塞,人们安贫乐道的地方。有些小。小时候我也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我天真地以为所有人的价值观都是如此。
不是城镇的错,他们中的许多今天仍然在安贫乐道地活着,按部就班,这没有错,甚至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而我则真的是一个“不太对劲”的人。小时候身边环绕着人,集中精力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如何在“窝里斗”(做一个让奶奶满意的人,以及如何在与妹妹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被妈妈带入了与她的弟媳之间的火药味里生存,做替她出口气的人),集中于学校里的人,身边的朋友对我的看法,以及一些当下的事务上。
现在,我则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与那个城镇无法相融,那里的土壤、气候,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价值观,都与我的并不一致。我仍然感谢曾在家里度过的啥都不用干的日子,但那也是一种自我挣扎与自暴自弃,因为接触不到资源,走出去又不便,才“赖在家”。这样的日子真是可怕呢。
今生,我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三餐健康营养地吃(对,就是很重要),睡眠好好地,能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身心愉悦的基础上,创造。发挥自己的价值,就是这样。
我害怕自己不是一块特别好的玉,我害怕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不是那种能生活在纽约、上海市中心,然后叱诧风云的类型,但我存在一定有它的意义。
我也认真地尝试和努力做过很多事情,我真的努力过,尝试过。虽然在我看来24岁的今天,几乎无所收获,几乎“一败涂地”,有很多折腾也并非我真心想要额,但是,既然走到了这里,我必须继续面对过去所做的所有的事会造成的对当下和未来的结果,以及从现在开始每一秒会对未来的结果。
《能断金刚》里说,要保持觉知自己一天中所有的所行、所言,甚至所思。管理好思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我在不断地展现自己的言语和心中投射的恐惧画面所呈现的模样,我的心理咨询师也说,你的灵魂很强大,心想事成的能力很高。我也很想笑,确实心念强大,以至于都成功了。
对自己负责,对身体负责,对事业负责。
金钱,金钱,金钱,赚钱。我承认我必须面对这个议题。以及如何过此生。
对人生更大意义的思索,必须开展。即使我想逃。
去日本吗?我要去日本吗?毕业后在上海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然后聊以度日,是我想要的吗?能发挥我的创造力吗?
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对未来对身体负责,我们能够用各种方式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