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94】
天象转动着春夏秋冬的更替,事功完成便不再留住。
请问从周末以来,有几人得知其中的妙处?
放眼看汉代朝廷之中,二疏才将这种义行恢复。
高声啸傲返回旧居,推辞了太子之师的荣禄。
满朝公卿都来送别,华丽的轩车塞满了道路。
离别时不免心情悲伤,留下的荣誉却不值得回顾。
这样的胜事连行人也为之感动,“贤哉”的美誉十分特殊。
乡里亲族欢聚多么安逸,所经营的都不是眼前的俗务。
请来故老乡亲围坐在一起,举起酒杯畅谈平生抱负。
借问金事说出不留遗产的心意,清高的言语能使迷蒙者觉悟。
称心适意享受余年,那有时间为身后事忧虑。
谁能说二疏久已死去?历时越久他们的道德越显著!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8】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案然。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93】
陶集中三首历史专人题咏诗《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当作于同时,约在晋·义熙十年(414),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二疏: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人。广字仲翁,博学,明《春秋》,任太子太傅;侄名受,字公子,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乃上疏乞归。归后以赐金与亲友共享,不置留与子孙。(事见《汉书·疏广传》)本诗四句为一层次,共分六层次,讴歌了二疏立功不居、功成退归、有金不私的贤达事迹。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8】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参见《咏三良》说明。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这首诗就是颂扬二疏的行为和品德,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志趣所在。
【张彦《陶诗今说》,p179】
诗人以满腔敬仰之心歌咏二疏的伟大精神:一、不给子孙留遗产;二、有钱不自私,与乡亲友好共享;三、放下官架子与乡里凡人平等相待;四、如此通达事理人情与民同乐;五、如此超脱、豁达、通晓人生真谛;六、如此启迪后来人,千秋万代为人圭臬。映现出诗人心底做人的傲岸与纯真,无私天地宽。二疏不朽!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206】
说明:二疏,即疏广、疏受。《汉书·疏广传》载: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为太子太傅。侄子名受,字公子,为太子少傅。在位五年,广对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即日称病,三月不朝,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宣帝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亦赠黄金五十斤。临行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都到东都门外送行,车子达数百辆,路旁观者称赞说:“贤哉二大夫!”本诗就是赞美二疏功成身退的思想品德,并寄托见机归隐之意,和下述的《咏三良》《咏荆轲》都是托古述怀、寄寓感慨的。南宋汤汉注说:“二疏取其归,三良与主同死,荆卿为主报仇,皆托古以自见云。”是很有见地的。这三首诗的诗体大致相同,内容又互相阐发,当是同时所作。其中《咏荆轲》一诗,是诗人愤于宋武帝刘裕的弑夺之变,想求如荆轲那样的人物为晋报仇。所以这三首诗当作在晋亡之后,现暂系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
辑评: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卷四:二疏取其归,三良与主同死,荆卿为主报仇,皆托古以自见云。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起二句与二疏若合若离,若似若不似,此情自远,通首道劲。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趣”字最宜领会。功成而不归去,不得趣者也。古今得其趣者,曾有几人?惟二疏知足知止,所以得趣,惟其得趣,所以散金置酒,不以多财遗子孙也。“趣”字实贯彻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