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
第1个问题:为什么讨厌自己?
青年:前几日我承认我自己很讨厌自己,无论怎么样都只能看到缺点,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但是我也很想喜欢自己。如果都用目的论来解释的话,我讨厌自己究竟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呢,我讨厌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吧。
哲人:你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已经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只看到了缺点而不看到优点。
你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那么怎么样实现这个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到自己缺点,极度厌恶自我、尽量不摄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可以不与任何人关联,而且万一遭受别人的拒绝,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样的缺点,也一定很讨人喜欢。
第2个问题: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青年:这什么鬼意思,如果只有一个人的生活的话,势必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惑吧?
哲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才会成为“个人”。
青年:如果成为一个人,也就是只有一个人活在宇宙中,那既不是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了吗?
哲人:那样的话恐怕连孤独这个概念都不会存在,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逻辑和常识,但是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即使在无人岛上生活,也会想到遥远海对岸的某人,即使一个人在夜晚也会侧耳静听某人睡眠中的呼吸声,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无法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
青年:我说的不是这个问题,人际关系的确是很大的问题,这一点我也认可,但是一切烦恼皆与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论调也太极端。独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烦恼,个体的内心烦闷,自我难解的苦恼,难道你要否认这些一切烦恼吗?
哲人:禁止于个人的烦恼及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青年:人当然还有比人际关系更高尚更重大的烦恼,幸福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不都是古代希腊时代以来哲学家一直在追寻的主题吗?而你刚说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之源,多么庸俗的答案啊。
哲人:那就从自卑感开始说起,自卑感是人的主观臆想,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继而有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追求理想状态。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卑感人都会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种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自己理想和目标的自己就会产生一些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会产生还不很熟练,必须做出更好料理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就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也就是我们可以正确利用自己的自卑感吗?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摒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者现实无法实现。
(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
青年:不不不这是正儿八经的因果关系,如果学历低就会失去很多求职而发展的机会,不被社会看好也无法成功,这不是什么借口,而是严峻的事实。
哲人:简单来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说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改变自己,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达到了自己现在所行的“善”。
第3个问题: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
也就是说自卑感人人都有,但他沉重得没有人能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青年:也就是说我拥有自卑感,就是感觉我现在有欠缺。
哲人:正是如此,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态度应该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有些人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是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也没能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们就会想用更加简便的方式来补偿自己。
青年:怎么做?
哲人:表现自己好像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大力宣传自己是权力者,可以说是班组领导,也可以说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通过私信方式显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例如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诠释张扬具有优越情节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诠释相结合,显得我很优秀,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当然还有另一种把自卑感尖锐化来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以自己不信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信如何痛苦,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者束缚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
阿德勒:“在我们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步”。因而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制备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支配。
第4个问题: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青年:阿德勒也认为希望进步的追求优越性属于普遍欲求吧,另一方面他也提醒人们不应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之中,如果直接否定追求优越性的话,那我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哲人: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在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当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这种态度。在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况,虽然前进距离或速度都各不一样,但大家都平等的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青年:你是说人生不是竞争?哎呀,这不可能吧,我们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自卑感,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青年:那我换个问题,所有人平等,走在同一个平面上。虽说如此,但依旧存在“差异”吧?走在前面的人比较优秀,追在后面的人则相对逊色,最终还不是归到优劣问题上吗?
哲人:不是,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在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跟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青年:退出竞争不就是认输了吗?
哲人: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做自己时,竞争势必会成障碍。
青年:不,你那是厌倦了人生的老人逻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必须在剑拔弩张的竞争中去不断提高自己,正是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刺激才能不断创造更好的自己,用竞争来考虑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好的呢?
哲人:如果那个竞争对手对于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大多数想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青年:有胜者和败者不是很好吗?
哲人:请你从自己角度来具体思考一下,假如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的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上了名牌大学,b进了一家大企,c找了一位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之类的想法。
青年:哈哈,这可真具体啊。
哲人: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势必会产生自卑感。而对于此生时的你,他人又会是怎样的存在呢?不是单纯的竞争对手了,不知不觉你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当成敌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可能随时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青年:你是说与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之间的竞争吗?
哲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失败者也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中的人一刻也不会得到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青年:虽然或许如此,但是……
哲人:但是别人真的会这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看着你吗?会虎视眈眈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真正在意你自己的只有你。
青年:哈哈,你真讨厌,你是在讽刺我,也许我真的把周围的人都当成了敌人,我总担心随时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甚至攻击。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