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写过一篇《我对儿子说:快感谢你老爸不是富豪或者别的什么豪吧》的文章,其实后来我想把题目改为《快感谢你老爸没有能力让你成为富二代官二代或者什么二代吧》,因为修改字数太多,平台规则不允许,只好做罢。
文中说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几十年前我们的童年,要什么没什么,真个是通讯靠空气传播,交通工具靠爹娘天生,教育靠藤条荆棘......可我们却过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村里娃都是玩伴,玩具自产自销:什么竹筒加活塞的水枪,单车链条做成的洋火枪,芦苇叶做成的牧笛,竹片或者壶盖穿绳拉起来飞转的小簧......
如今的小伙伴们当然也不能说不快乐,但是他们的快乐真的太短暂:大口嚼着辣条或啃着肯德基的时候,坐在电脑前龇牙咧嘴玩着游戏的时候,电影院里戴着3d眼睛欣赏着宏大特效场景的时候,各种游乐场尽情挥洒的时候......,强烈的感官刺激一过,眼前的一切味同嚼蜡,生活犹如行尸走肉,灵魂出窍。
过去的我们偶尔吃个好点的菜,那可是大快朵颐;现在的小伙伴们有一种时髦叫“挑食”。逢年过节大人们给我们一点糖粒水果便心满意足;如今的小伙伴们,桌上的东西懒得正眼瞧,——何以解忧,唯有红包。过去的我们偶尔上一次大街那可是兴高采烈;如今的小伙伴们视满眼的繁华如无物,真个是繁华过后总是空......
那么我想问一声:现代人的幸福感去哪啦?
当然这是个老问题,老生常谈,好多人问过。各种名家大咖从各种视角做过深刻的阐述,有把它当做哲学问题探讨的,有当做社会问题诠释的,有人感叹人心不古,有人感叹世风日下......
还好我不是什么“砖家”,无须拿出一套完整而深刻的理论,我只想直白地说出一个人性:人生也好,理想也好,事业也好,所有物质和精神生活,当你一步步攀升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幸福;当这一切停滞不前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生活无趣,麻木不仁;当这一切走下坡路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度日如年,乃至生不如死!
发现了这个人性定律,我们真的不难找到现代人的幸福感到底去哪啦。
当你从酷热的环境走进空调房,你会立马舒适惬意;当你从空调房走出来,你会感到如坠火坑。同样是西瓜,当你咽下口水之后再吃西瓜,西瓜甜滋滋;当你吃完口香糖再吃西瓜,那就感受不到半点甜意了。同样道理,被肯德基麻辣烫烧烤辣条等各种人造美味狂轰乱炸过的舌尖,还会对爸妈从厨房里端出来的蒸炖小炒有食欲吗?不“挑食”才怪呢!
这还说的是普通小伙伴,要是富二代官二代什么二代的,能想象他们处在多么可怕的水深火热之中吗?一出生就含个金钥匙,并且这都是理所当然的。这金钥匙含着含着就味同白开水,没有半点感觉了。等到长大了,还必须有本事维持这个金钥匙;就算是勉强维持,也还是没有幸福感。必须有本事突破上一代给自己留下的这个金钥匙,他才能够让麻木不仁的神经感受到一点快乐。万一时运不济,经济每况愈下,那就坠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了!
既然现代人的幸福感丢失在这些地方,那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重拾现代人的幸福感。
其一,应该彻底拒绝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加入各种过量的化学调味品,强烈刺激人的味蕾。还别说卫生不卫生,垃圾食品吃得多的小伙伴们不挑食就不正常了。平时家常炒菜,应该尽量提高个人的厨艺,让小伙伴们吃饱喝足没错的。但是建议尽量少放调味品,不要把味道做得浓烈刺激。如此,偶尔出去享受一个大餐,那不就是人间美味?
其二,要让小伙伴们多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做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担心他受苦受累。人只有体验过疲劳,才能感受到休息的珍贵;只有经历过努力的艰苦,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苦受累了,巴不得他们永远舒适安逸不受一点劳累之苦。其实这不是在帮助他们获得人生的快乐,而是在扼杀孩子们的获得幸福的能力。
其三,最重要的是,牢记幸福产生公式:人生的旅途在攀升,就会幸福;停滞不前,就会麻木;任何形式的下降,都会痛苦不堪。所以幸福从来不是一个点,不是处于某种状态就一定会获得幸福;而是一条向上的线段(运行轨迹可能是曲折的),一个到达彼岸的过程。人的天性是贪图享乐,有人爱美食,有人爱华美的服装,有人只想徜徉在虚拟世界中,有人享受爱情,有人渴望权力,也有人只想在家清闲......两种极端不可取:有的家长把享乐当做洪水猛兽,也有的家长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享乐情绪,——俗称“溺爱”。
先说溺爱对孩子的伤害:有钱人家可能支撑孩子的享乐不吃力,可是让孩子一开始就站在坡顶,根据幸福产生公式,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所以各种二代其实是很可悲的。如果是家庭条件不够,却还要溺爱孩子的,那就更加可能是谋杀孩子的生命了。因为每况愈下的家庭状况会使孩子感受到危机,崩溃往往会不期而至!
把享乐当做洪水猛兽的过于忧患的清教徒式家长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人生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旅途中很多的线段,是一个过程,有起点有终点。直接站在终点上不叫幸福;只有起点,永远看不到终点的一条射线,也不叫幸福。
为了让他一辈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无论是积累了一些财富的家庭乃至富一代们,还是贫困家庭都要刻意降低孩子们的享乐起点(不是智力、学习、奋斗起点)。为什么老一辈们的童年物质那么匮乏,快乐感却一点不输今天的孩童们呢?正是因为享乐起点低,所以更容易获取幸福感。孩子有个人享乐偏好也不要太紧张,只要这个偏好不是害人害己、反社会、乃至毁灭性的(比如沉湎游戏、聚众闹事、吸毒),反而要让他见识他的偏好的高端状态。告诉他要实现自己的偏好常态化,只有一种方法是可行的:那就是通过自己奋斗得来。让他在人生历练中去感受幸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段,一个到达彼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