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岩磊
公元652年,玄奘为了妥善保管他从西天取回的经书、佛像和舍利,在长安城的大慈恩寺里主持修建了慈恩寺塔,由于其是仿照古印度的雁塔而建,所以又得名“大雁塔”。起初塔高5层,后来多次进行过改建,比如武则天君临天下后,打破了佛塔只有单数的惯例,因为古人视奇数为阳,女皇要“阴盛”,所以把大雁塔加高至10层。
现在的大雁塔为明代遗存,已削减至7层,它是在唐塔外面包裹了一圈保护性的砖墙而成,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唐代楼阁式佛塔。塔高65米,底边长25米,巍峨挺拔端庄秀美,成为西安城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大雁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里面还珍藏着众多国宝级文物,比如贝叶经、舍利等。
我国唐朝时,印度还没有使用纸张,他们的文字是刻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的,唐僧所取的657部经卷便都是这样的贝叶文。在大雁塔的第五层展示了两片贝叶经,它们长40厘米、宽7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写着梵文,是弥足珍贵的佛家宝贝,而佛祖坐化后形成的舍利更被出家人奉为圣物。
大雁塔的第四层就供奉着两枚佛祖舍利,其中一颗的直径为1.5毫米,另一个的直径达到3.5毫米,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对其顶礼膜拜。但它们并非唐三藏所取回来的宝物,是1998年印度玄奘寺的住持赠予的。另外,大雁塔还有李世民和李治御笔亲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它们和刻在门券上的“玄奘负笈图”“玄奘译经图”,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大雁塔在唐朝时即为旅游打卡地,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宋之问、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白居易等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篇,岑参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白居易29岁时考中进士,在及第学子中年龄最小,所以他难掩兴奋之情,提笔在大雁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而令人遗憾的是,玄奘带回来的大量宝物至今下落不明,据说单是舍利就超过千枚,有人推测它们应该安放在大雁塔的地宫里,可它的入口始终没有找到。凭借如今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掘地下的宝藏并不是难事,然而国家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没有开展挖掘工作,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悬念。
人们登塔远眺,似能望见玄奘负笈西行的孤影,没有欢送的人群,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未知的前路,只有凶险的遭际。他耗时19年,步行10万里,最终载誉归来取得真经。他再入长安城时,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皇帝高接,百姓远迎,享受国宾待遇。其始于孤寂,终于荣耀,而中间的过程则化作《西游记》般的神话故事,正所谓:莫羡他人荣,谁知其心苦!大雁塔也即化成一座丰碑,记录下三藏的不世之功,也铭记着他的九九八十一难。
202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