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名陈懋平。因为不会写这个懋字,遂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时跷家去玩,初中时逃学去看闲书。
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就是为了让父母安心。
她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撒哈拉沙漠的照片,顿觉一世的乡愁在那里,于是头也不回的就去了。
在沙漠里,和一生挚爱荷西结婚,从此成为一个最平凡也是最不平凡的主妇。
她把沙漠的生活展现在广大世人面前,从此,“流浪文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当安定的归属突然急转直下,她与荷西锥心死别,差点追随挚爱而去。
之后良久,直到又到中南美洲去旅行归来,才又拿起笔写作。
最终,她还是不按常理出牌,遁入了无人知晓的远方,继续浪迹天涯。
她就是多少人心中,永远的三毛。
1.
最朴实的爱情,最绚烂的生活
四三年生人的陈平,于我,几乎是父母辈的年纪了。但是,当年读到她的作品时,丝毫不觉得是一位长辈在循循善诱。而是鲜活明亮的,勃勃生机的如同邻家大姐姐一般的感觉。是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
记得是姐姐把这本书隆重推荐给正在读初中的我。扉页就是三毛荷西那张经典的合照。从此,被沙漠中虽然艰苦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完全迷住了,也喜爱上了这个下笔幽默,把不平凡的生活过的烟火气慢慢,又在平凡的生活中,总能生出些独特意境的女子。《结婚记》《中国饭店》《天梯》《芳邻》……算不清已经看了多少遍,每一个短篇都几乎可以背诵。
彼时年少,正值青春懵懂。对爱情,对婚姻生活的认知和美好的向往,很多都来自于撒哈拉沙漠里,这一对可爱的夫妻。
深爱一个人,不只是轰轰烈烈的表达,更多是扶持和陪伴。如同荷西在听说三毛决意要去沙漠生活后,没有过多的表达。而是默默的申请了沙漠的工作,比三毛还要早的先去了沙漠。虽然他只是个忠厚老实的大胡子外国人,并不怎么解风情,也不会说漂亮的情话,但是这一份默默的守护和陪伴深深打动了三毛那颗肆意不羁的心。
在自然条件那样恶劣的沙漠中,他们白手起家,硬是把坟场区一个简陋到只有几个大洞的小屋子,打造成了人人惊叹的艺术小屋。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意志可以做到的,是深深的爱,对彼此,对生活的热爱。
现在回想自己的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受她很正能量的理念影响至深。在刚刚走上社会尚在出租屋里生存的时期,也会把小屋拾掇的清爽可爱。每周都会到街边卖鲜花的小摊子上,买一束怒放的天堂鸟,恰如三毛在沙漠中惊为天人的那种花。耐看又耐久,深黄色的花瓣怒放向天,总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直到现在,无论住在那里,花和植物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也许,就是受三毛影响太深,虽然这些只是小小的东西,但是放在屋子里,阳台上,就是一个个可以对话的个体。
尤其喜爱光着脚在阳台上浇花,看凉凉的水在地砖上流淌,漫过一双脚,喜悦缓缓的升起。总会想起三毛在小说中描述的,在加纳利群岛上自己的花园中浇花的样子。背带裤,白衬衫,麻花辫,邻家少女的样子,却是生活中的巨人。
很庆幸在青春年少时选择了看三毛,而没有太多的去看当时大热的琼瑶奶奶的各种作品。一样是描写爱情,琼瑶式爱情里那动辄为爱可生可死的架势,完全不是过日子的样子。假如现在的女孩子在爱情和生活中有迷茫,不妨去读读三毛的书,那里有最好的诠释。
爱情是细水长流,爱情是互相理解和帮助,爱情是只要陪着你就是最好的生活,爱情是看到你脸上的笑容,我就很满足。
2.
淡泊名利,悲天悯人。
三毛没有什么数字观念,也不爱金钱。从小就不喜爱做被限定了的事情。长大后更不愿意为了金钱去工作。连写作,一开始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为。但是即使是无心插柳,但这么美好的心灵和精神又怎会为世人所不识?
成名后的三毛,也是极为低调朴实。她甚至多次在作品中提到,不愿意回台湾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喜欢又要被贴上“三毛”这个陌生至极的标签,接无数的电话,出席无数不喜欢的场合,见许许多多需要应酬的人。
三毛喜爱的,愿意付出所有去关注和照顾的,除了自己的伴侣和亲人外,就是她在一世漂泊中,所接触到的,最最平凡的人们。悲悯的情怀,一直贯穿在三毛所有的作品中,她一生都保持着一颗如孩童般纯真的心灵,去发现,去帮助身边所有性格朴实却可能在遭受种种苦难的人们。
沙漠里,有十岁就要出嫁的童婚新娘姑卡,有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但却人格高尚的哑奴,有遭受了同袍被异族杀害的创伤却在危机关头舍身救了异族儿童的沙巴军曹,有在叛乱中被摧残的好朋友沙伊达……这时的撒哈拉,不再是那个充满各种笑点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点滴,而是在哭泣的撒哈拉。无论何时看到这些情节,心情不再畅快,为他们无奈苦难的命运而伤悲。
当年读《梦里花落知多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荷西故去之后三毛“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情,直指心底,无法自抑。等自己体会到至亲离世的大恸之后,更深的明白这种心情。
因为深爱,所以无法忘怀。三毛对于普罗大众的大爱,和对父母、对伴侣、对朋友的小爱,与她自己都是一样的深重,一样的无法割舍。虽然不舍她最后一次的遁去,为没有更多的作品问世而遗憾。但是在三毛这样活的如此通透的女子心中,这只是又一次的流浪。在另一个时光里,她可以过着更为潇洒诗意的生活,再无苦痛和分离。
这样真性情的三毛怎能不让人爱了又爱呢?回望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名利仍是“大家”都在拼尽全力追求的东西。而过上“大家都在过”的生活,也成为了绝大部分人心中的理想。一旦心中太多俗世尘念参杂,一定不会再有悲悯的心情。那么,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自视是三毛的精神读者,但是也无法保有和她一样纯真如孩童的心灵,时不时的仍会被俗念蒙尘。本就是世间一俗人,存精神而锻意志是一条长长的路,并不好走。但是因为遵从本心,走起来甚是愉悦。
3.
永远的三毛
认真的去谈三毛,谈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甚至可以写上一本书。每一本小说都买了来看的自己,当年是那么的喜爱这个作家。青涩时代的很多空闲时光都奉献给了这些精灵般的文字。到现在写出的很多文字,都觉得受影响很深,细看都藏着些熟悉的影子。
喜爱在目光随处可及的平凡小物中领会到不一样的启示,喜爱在平淡生活中,找到逗趣的笑点。喜欢关注身边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从不同人的生活中,品味出生活的味道。
世界上永生不灭的,只有文字和精神。或者蕴含在文字中的精神。作家的魅力正在于此,无论身在与否,精神永存。如同混在海中的精美的贝壳,遥看海水宽阔,并不怎么看的出贝壳的样子。只有等到潮水褪去,贝壳轻轻的躺在沙滩上,才映着阳光折射出动人的颜色。如果有缘人走近拾起细看,如获至宝,简直要跳脚大喊,或者遗憾相逢甚晚了。
很幸运自己当年拾到了这颗美丽无比的贝壳,并珍藏至今。也非常愿意继续做一个幸福的拾贝人,徜徉在文学这片海滩,与更多的美丽贝壳相遇相识。
怀念三毛,永远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