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关于这本书,亚马逊有这样一句介绍:"被国内超过1000个微信公众账号推荐阅读",可见这本书的畅销程度。这本书在我的KINDLE里躺了很久,前两年西藏的心灵之旅大行其道,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像《冈仁波齐》那样的因宗教信仰朝圣来洗心濯髓的故事。直到前段时间读完,才知道被中译书名误导了。
这本书的英文名《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是一个类似于公路电影般脉络清晰的故事:哈罗德,一个65岁的老头。工作上:在小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职,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隐忍、妥协以让自己不起眼;生活上:很小时,母亲离他而去,16岁父亲又赶他出门,工作后,又遇到个糟糕的老板,干着枯燥的工作,而且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还自杀身亡,妻子20年来和他形同陌路,几乎没有任何交流,邻居也几乎互不认识。总之,他搞砸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突然死去,世界不因他有任何改变。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20年前同事奎妮的一封信,萌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一定可以走路到奎妮所在的疗养所,请她等着,他几乎固执的认为,只要他不停的走,奎妮就会有活下去的希望。仓促出发,一个人,87天,627英里,横穿整个苏格兰。在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了各种人生百味的故事。在别人眼里,他是朝圣者,是英雄,完成了大部分人都完不成的挑战。当然,这一路,他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可以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了。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救赎这个概念的意义也许并不局限于宗教,在自我挣扎的挫败中何时能够遇上一束光亮, 可以照见自己的内心,并开始面对恐惧与真实,无疑是救赎在人生世界更加丰富的内涵。小时候,我们都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硬币连续三次正面朝上,那么我期末考就可得满分;如果花瓣最后是双数,那么那个男生就是喜欢我的。甚至现在,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总会希望出现一些奇迹,也常常抱着这样的心态,似乎自己连着三次投掷到硬币正面朝上,猜对一个数字,就已经做出了必要的努力,就会得到回报。这是可笑的,但这又是可悲的-有时候我们真的只能够用这种“努力”来做出对命运的反抗,得到小小的安慰。对于哈罗德来说,他希望通过这场旅行让奎妮康复,真实其实是,如果他不走,他也不能做什么。这种冲动,幼稚的想法就这样付诸实践了。
悲伤最好的状态不是凝固,是融化
童年决定论、内部决定论、无意识决定论这三位一体从而构成的宿命论,几乎可以完整解释哈罗德的人生:“哈罗德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离家出走并不是一件离奇的事情,出走的动因也许是寻找终极的意义与价值,也许是自我的惩罚;但像哈罗德这样的出走,实际上是作者要把一次成长还回给他。奎琳的情节设计之于哈罗德几乎就是一颗种子,于长久时间湮没中等待机会去激活哈罗德的生命状态。因此,即使在最无生气的、最无望的生命的消耗中,作家始终秉持的信念是:你必须面对你的命运,承担你的命运。
在宿命既定的前提下,哈罗德的旅程是他人生再成长的过程。这次再成长的发动,对于哈罗德的人生是不是来得太迟?为什么不是在哈罗德青春时期或是青壮年时期?——这可是更能让生命换发光芒的人生时段。这不仅是哈罗德成长的困境,也是作家本人面对的人生困境、是我们的人生必须面对却难于回答的人生困境。也因此,小说实际上也质疑了哈罗德这一次被动的出走——这一次“朝圣”难以改变他人生的荒凉。
没有地图,直到每个脚步都是找寻自己的方向;没有手机,直到与全世界都紧密联系;没有准备,直到可以随时开始
然而,这部打动千万读者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小说写下的成长、再成长的困境,而且更在于作家对于困境突围的独具特色的探索。有多少人过的就是如下的人生:古板、怯懦、无趣、无特长、循规蹈矩做好人,没有热情的工作、生活。等老了,空空虚虚的等死,没有感动过别人,也未曾感动过自己。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最明白的只有自己,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总有自己的遗憾,如果深陷已有的遗憾不能自拔,会催生更多的遗憾。坦然面对遗憾,才会像哈罗德那样揭开生命中的结,找到不困于原地的第一步。“为自己而活”似乎是件太过艰难与任性的事情。那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灵魂在逐渐消亡,也还是要努力融入“正常人”的人山人海,哪怕最终的结果是平庸的让自己都唏嘘。毕竟自己的人生总要自己负责。当你完全吻合了别人的评判时,别人并没有办法承担你的难过与失败。所以,找到自己的信念,一直走下去就好,正如乔布斯所说:过程即奖励。
或许你现在就可以改变,从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