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心情不是很高,就没有嘴角微笑上扬,用我父母一辈的话来说,就是拉长了一张脸,写满了不高兴。而现实情况是,我没有感到不高兴,只是提不起兴致,感到很累,想休息。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的习惯性表现。
20190519 15.30 菊园练习室
“呀,小姑娘要睡着了。”同样一起练习的阿姨们这么说。
“没有,她今天身体不舒服。”杨老师这么回答道。
我报以微笑,继续坐着,感到奇怪。我并没有眼睛闭着啊,为什么会说我睡着了呢,我只是真的很累了,坐着在听,而已。
20190519 16.00 车里
“我还是希望杨老师可以直接指出是哪几个人做错了,而不是说“有些人”、“大多数人”、“你们都”等这样的模糊的字眼。直接的反馈可以更好的帮助提升,反之,有些人做对了,以为自己做错了,就去更改;有些人做错了,以为不是在说自己,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练习,会很难改变。”我对妈妈说。
“那你一会儿对王老师说呀。”妈妈说。
20190519 16.30 旗袍店
“你要和你女儿说要好好地控制表情了,这样子不遮不掩的,别人会说闲话的。”好心阿姨如是对我妈妈说。
“我不去说她的,等她自己撞到南墙了就知道要改了。”我母亲的回答。
“那也只能这样了。”
20190519 20.00 车里
“还有,你的脸不要一不高兴就拉长,说过多少次了,这样给人的印象会很糟糕。”又是妈妈严厉的说辞。
“我没有不高兴,只是感到很累,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维持面部表情了。”我的辩解。
好了,四段对话,四个场景,分别来自现场的表现、别人的言论、关键意见者的说辞。这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模式,行为与反馈,个人与真实社会的互动。
那如何解读以上对话呢?很明显,每段对话都有下文,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他们的意见所困扰。
人的思维感觉上是杂乱无章的,一旦汇聚到一起,就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出现习惯化的想法,这个可以称为心智模式,也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塑造了我们的经验,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因为它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
陈海贤老师把心智模型分为两类,成长型的心智模型和防御型的心智模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成长型的心智模型,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收获更好的自己,但往往,我们又会处在防御型的心智模型中而不自知。很明显,要想更好更顺利地收获成长,我们需要突破防御型的思维,而要实现突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识别构成防御型的心智模式的三大天王,他们分别是:僵固化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他们通常都是同时出现的,他们共同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与现实发生联系。
僵固型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人有僵固型的思维,是个非常常见的事情。怎么说呢?如果你常夸奖你家小孩聪明,那他可能会因为要维持“聪明”这么个偶像包袱选择去练习更简单、更没有挑战性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脆弱的高自尊。因为“聪明”暗示了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反之,“努力”则在说明人的能力是可以成长的。
面对批评,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成是对他本人的攻击,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认为是对他的反馈,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就是一种防御的心态,背后是人际关系上的不安全感,还有一个假设:我的价值是由他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
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是想要拥有漂亮的秀所带来的自我证明的焦虑。
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事实?
两种应该思维: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妈妈一直认为自己的女儿就应该听自己的话,因为别人的孩子都特别听父母的话。
我对妈妈说,你有应该思维哦,你见过的别人的家的孩子的那个场景里对方是那样的,不代表对方时时刻刻都是那样的,即使对方时时刻刻都是那样的,那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你对我有同样的要求,你就认为你的孩子就应该是一个听你话,顺从你的人。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永远不会有突破啦。
这是我反抗妈妈的应该思维的例子。其中包含着我的愿望,我希望妈妈可以学会不以应该思维来要求我,这样才是正确和合理的。注意,这里的是愿望,而不是应该思维哦。两者的区别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容忍现实和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当你盯着现实与应该之间的裂缝,就没办法去看世界的美好了。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应该思维的本质的模仿,是一种自发的模仿而非行动。作用在个人身上,就是用理想自我来要求真实自我,而找回对自我的感觉是破除自我应该思维的好方式。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因为人经常陷入习得性无助之中,就好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中的狗一样,被电击了无能为力的狗,即使放到了一个可以轻松跳跃而出的笼子里,还是蜷缩在角落,一动不动。
悲观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第一种是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体现在形容自己或者别人上,也体现在对别人的判断上;第二种是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第三种是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回到我们开头的四个场景,我们会发现,即使自认为是成长型思维的人也会在一些情况下处在很明显的防御型思维中。最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仍然相信,我的状态是可以提升的,我可以渐渐地改善我的防御性模式。
要收获成长,突破防御型心智模型的三大金刚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