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之前去过很多次。
最早一次是在读书时,大概十五六岁的年纪,和同宿舍的姐妹们骑着自行车去。那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想到哪里就往哪儿走,走错了回头重来。没有后悔没有抱怨没有负罪感。我们在“道家之源”太极图的大门前拍照,在碑林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碑前轮流照相。然后说着道听途说的没有目的的事故和故事,哈哈大笑。最后在夕阳里骑车在尘土飞扬中返回校园。
后来,每次去函谷关,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老子诞辰的演出,或者观众;学校组织廉政教育;社团活动来函谷关吟诵《道德经》。景区越来越漂亮,大气,游客越来越多。正如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所有的事物都生机勃勃,飞速成长。
国庆放假,儿子突然说想去函谷关。他之前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研学活动去过,但印象不深刻。这次他说是因为学了一些古文史想了解关于函谷关更多真实的东西。我也很开心,能够主动想深层次了解知识,这应该是很好的开端。
其实,认真想想,我去过多次函谷关,主要的知识点是知道的,但也仅限于皮毛,只限于听说过和知道。譬如:老子、《道德经》、道家之源、鸡鸣狗盗。仅此而已。我也应该去深入了解一下,整天背诵《道德经》,住在老子著经的城市却不能完整讲解函谷关。汗颜!
今天,我们去了。
儿子提前了解好乘车路线。我们先骑电动车到产业园,然后坐景区专用公交到函谷关。秋高气爽,传说中的雨暂时没有消息,是个游逛的好天气。
进入景区,先是大喷泉,应该是浑天仪。老人和孩子们欢乐地拍照、蹦蹦跳跳。节日气氛瞬间满格。
往后走,就是老子金像。这座老子金像于2011年3月18日建成揭幕,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在千古雄关之前,这座老子金像高大威武,气势磅礴,让人既望而生畏,又倍感亲切。他慈眉善目却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既有对当前所处时代的忧患,又有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再后面,就是太初宫,是当年老子著《道德经》的场所。大门上古朴的“道家之源”四个字依然遒劲有力,震撼人心,只是之前的太极图被一副篆刻的“道法自然”代替。太初宫前,两块石碑被玻璃罩起保护的很好,分别是元代和清顺治十年时重修太初宫的纪念碑。院子西边是灵符,传说老子当年托梦给李世民,说在函谷关县令尹喜府中藏有一块灵符,派人果然挖出一块灵符,上书“桑”字,寓意发展农业,造福百姓。李世民大喜,遂改年号为“天宝元年”,翌月,将桃林改名为灵宝县,沿用至此。
沿西北角向上攀登,便到了鸡鸣台。相传当年孟尝君遭追杀,他的门客用“鸡鸣狗盗”之术帮他逃出函谷关。这个成语也流传至今。
从太初宫往东边到了函谷关关楼。这是景区的灵魂。千百年过去了,雄关屹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先民们的大智慧和大勇敢。站在关楼上,任秋日的风撩起我的头发,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先秦时代,眼前是烽火,是战马,是兵卒,是百姓。走在函关古道上,任脚下的石头和潮湿泥泞将我的思绪拉回前年之前,一个个身着布衣的人从我身边走过,我可以看清他们的喜乐。——我希望自己在这样的场中多待些时间,仿佛时空穿梭,让我可以蹭一些朴、浊、缺、慈、俭……
在一个名为“紫气东来”的时刻旁,太极湖的水面微波荡漾,一如我此刻的心情。我临栏远眺,仿佛听到黄河的涛声,耳畔还是那熟悉的声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出函谷,我心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