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小军 / 认知营销理论创始人、前麦肯锡品牌战略顾问
“如何才能让你的产品或者内容像杜蕾斯一样被传播?”
“为什么你花了很多钱做推广,只换来几个抢红包领福利的粉丝?”
最近国内有家知名食品企业找我洽谈品牌咨询的事情,我从他们急促的语言表达中发现到他们内心想要的东西,“怎么样才能让用户开心地转发你的内容?” 是的,开心地转发!还是不花钱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微信,微博,图片社交,短视频等等应有尽有,而各大品牌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也是费尽心思,为了能让用户转发,点赞,投票,你天天冒着被拉黑的危险群发给所有好友和各种社群,可是有些人看起来好像什么也不用做,用户就自发拍照发朋友圈,即使知道是广告也愿意转发,还微笑着说,“这个广告我给满分”。 到底是什么魔力让用户连转发广告都这么开心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倾听另一个声音,
“为什么我的内容这么好,这么有干货,用户却不转发?”
传播的认知谬误
1) 内容不再是王道
很多品牌被一句古老的谚语害死了,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就是说只要你的产品和内容足够好,用户早晚会知道,大家都在说这是一个“内容为王”“产品极致”的时代,如果你坚信这一点,那这可能是你的内容没有被传播的原因之一。 所谓的“内容为王”是有先决条件的。只有当市场上没有足够多的优质内容时,好内容才会容易被传播。当然,不是说好内容不重要,好内容变成了前提条件,有好内容还不够。
2) 内容休克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供应正以几何级倍数增长,而用户阅读的需求量却没有太大变化,最终导致内容过剩。用户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罗振宇说过,“时间的战场将是商业的终极战场”,一家电影院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另外一家电影院,而是一家新开业的商场,这种有限注意力和无限增长的内容之间激烈的碰撞,就产生了一种新时代的现象,叫“内容休克”。
既然,内容不再是王道,内容都休克了,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用户关注并转发我的内容呢?
答案就是:为你的内容和产品嵌入“分享基因”。
在社交媒体时代,如果把“传播”简单类比成“分享”,那传播的本质就是给用户一个分享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分享基因”。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1) 成龙有个私生女,人称小龙女,整天各种新闻,人们谈论得不亦乐乎。
2) 我最近不怎么敢喝陈年普洱茶了,朋友问原因,我就说因为方舟子上次通过各种证据证明了陈年普洱茶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还把方舟子的文章转发给朋友看。
3) 之前看过一篇关于维生素C的文章,说药店里2元一瓶的维C片和几百元的保健品维C功能是一样的,两者有什么差别呢?首先差了色素、凝胶、白砂糖、淀粉等和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关系的添加剂,其次就是差了几百元的智商税。 后来有次一个朋友因为熬夜患了口腔溃疡,我立马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朋友,他买了1瓶2元的维C片,吃了3天就好了。
4) 十九大一召开,你身边的公务员朋友会转发会议精神;当某支球队夺冠的时候,球迷一定会发朋友圈庆祝。
5)每次到了年底,支付宝和微信都会生成一个年度账单,让你看看你这一年花了多少钱,这个时候土豪就特别喜欢晒朋友圈;当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人均收入,很多人总是默默转发,“我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啊!”
以上这五个案例,你是不是都很熟悉,甚至我相信你可以延伸出很多类似的案例,这些事件和文章为什么不用花钱我们也愿意去谈论和转发?答案是:这些案例身上有一种叫“分享基因”的属性,它可以帮助用户去完成一项社交任务,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社交是需要一个中间媒介的,这个媒介可以是一件事情,一个话题,一个帮忙等等。比如,LV包可以让一个人在某个社交场合里充满自信,因为LV帮这个人塑造了一种高贵气质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白领形象,难道有谁买一个LV包包,是因为它的材质和功能比较好吗?所以LV包帮用户完成了一项“塑造身份”的社交任务。这个时候,LV包的分享基因就是“塑造身份”。
沃顿商学院教授乔纳.博格和凯瑟琳.米克曼专门对社交媒体的内容分享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的动机:“我们对其他人谈话的时候,不仅仅是想传达某种交流信息,而是想传播与自己相关的某些信息。” 也就是说,人们分享自己的想法,经验和观点的时候,并不是无意识或无目的的,而是为了获得传播对象对自己的认知反馈,去完成自我认同,塑造别人眼中的自己。比如,老板眼中的好员工,一个讲义气的朋友,一个好学的职场菜鸟或者是一个朋友圈里的一个好妈妈。
简单地说,如果你的产品或内容具备了这种“分享基因”属性,能够帮用户去完成一个社交任务,用户就会自发帮你传播,不用说花钱了,即使你让用户付费都可以,难道你没干过这种事情?比如,你购买了某个课程,还经常推荐给朋友。这又是一种什么“分享基因”呢?
其实以上的五个案例,分别对应了如下的五种“分享基因”,
1)话题谈资:小龙女事件是闲聊中的一项谈资;你和同事是不是也会讨论你老板的私生活? 鹿晗公布女朋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骂他女朋友不配呢?
2)帮助表达:普洱茶事件我没有足够权威去解释,我就借用权威去帮我完成一次解释的任务;你的女朋友是不是经常发一些诸如《一个完美男朋友应该具备的5项素质》的文章?老板是不是也会发些像《不要告诉我你有多努力,我只要结果》这样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在帮助一个人表达他内心想说的,但不懂得说或者不方便说的话。
3)帮助他人:维C片的文章让我可以帮助我朋友;老婆经常会给老公发一些如何育儿的文章;你是不是也经常转发一些很有帮助性的文章给你的朋友?还有我上面说的那个付费课程,当你朋友需要的时候你也会推荐给他。
4)塑造身份:转发十九大精神塑造了自己公务员的身份形象;晒亲子游戏,塑造了自己是好妈妈/好爸爸的形象。对了,你在朋友圈转发一首忧郁的歌,一幅看不懂的艺术画,或者一首诗,都在向朋友圈传达你的某种特质。
5)社会比较——人比人气死人,曾经比你穷得多的朋友现在发财了,你有没有在心里默默怀疑他肯定干了什么勾当?你愿意接受在平均月薪5千的公司里拿1万月薪,却不愿意接受在平均月薪10万的公司里拿3万月薪;360安全卫士让你知道你的电脑速度打败了全国多少电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连在微信群里抢红包都要比谁是最佳手气。对了,某些土豪买单的时候喜欢刷卡不喜欢手机,要不然怎么能亮出他那张白金卡呢?所以,看看你的产品或者内容,可以帮他在朋友圈提升他的社会地位吗?
结语:在一个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一个事件可以瞬间传遍全世界,比如曾经的“冰桶大战”,而这些事件给参与的每个人提供了一种谈资,塑造某种身份,帮助他们完成了一件社交任务,他们有什么样的理由不转发呢? 再次想想,你的产品或内容植入了什么“分享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