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过后,教研群讨论的热度依然不减。有的认为今年的语文题型灵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事热点,提倡所学知识与时俱进,提倡关注本土文化,而不是简单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的认为应该偏重课本知识,出题太灵活无法把握规律;有的认为阅读和积累应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不能超出复习范围,有的感叹语文课越来越不会教……
大家各抒己见,但大多担心学生考不好无法给家长解释,无法给学校交代。是的,越是责任心强的老师,越担忧学生的成绩,试卷分析越全面客观,越爱反思自己。
考试过后我们习惯于深究某一道题,纠结于某一个知识点,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似乎忘记了关于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小学阶段究竟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正如黎巴嫩一位诗人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其实,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试题如何变化,语文老师的头脑始终要保持清醒,教学取向始终要明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引领到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去。听、说、读、写四项实践活动,“读”占鳌头。无论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王崧舟等,还是中学语文名师余映潮、黄厚江、李镇西、肖培东等,他们的课堂,均重视“读”,在读中积累语料,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悟得语言规律,在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同时,获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有清晰的指向,教与学是否控制太死,知识在学生心里是否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进行周转。
平时教学是否形成了一条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是一,二是二,机械性重复多,生成性知识少。掌握知识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能够准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为了完成某项作业,为了应付某次考试。这种观点是否迫使我们片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谁能把知识保存下来,在老师提问时原封不动地倒出来,在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出来,谁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乖学生。
这在实践中是否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单调事,变成了为掌握知识而学习知识的枯燥事,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力,创造性被扼杀,思考力被限制。
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需要的知识;只有当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如果是这样,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
如果我们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那么就要变教知识为培养能力,吃透课标,转变理念,明确目地,循序渐进培养语文能力。
现以低年级写话为例,谈一点拙见。不是在二年级一下子就提出写话要求,让学生机械套用,而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关注语言积累与运用,为二年级的仿写、看图写话做了厚实铺垫。
语言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来看一年级上册语言积累与运用要点:1.积累词语:常用词、数量词、偏正短语;2.感受句子表达,区分问句和陈述句;3.建立句、段的概念;4.读懂课文,找出文段中的主要信息。
上册第六单元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句号,学会数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记得2017年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上,博爱小学梁欢老师执教时,如此指导:同学们先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话;再找一找这段话描写了雨点儿给哪些地方带来了变化,在句子中画一画;然后分别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圈画关键词,促进学生理解这是两句话,从而建立句的概念。
听另一位老师执教第七单元11课《项链》中的一个片段:“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首先让学生圈一圈写了哪几种景物;再说说这些景物怎么样,从而明白这段话要分三句话写的原因。
一年级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为二年级的仿写、看图写话打下坚实基础。二年级则关注语言表达,仿说仿写类练习大幅提升。如上册《葡萄沟》一课课后作业要求: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仿说仿写。读是基础,是核心,对培养语感尤为重要,仿说仿写建立在读的基础上。
读一读,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
对于一些有趣味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学生可能还说不清究竟好在哪里,教材就采用读一读抄写下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类语言现象,形成一定的语感。
总之,写话训练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层层铺垫:读句子;补充说句子;扩展说句子;用词说句子;抄写句子。
借鉴课文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练习。
在读句子,说句子,抄写句子,仿写句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年级 “写话”栏目自成体系。
第一个写话是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用“图形+指导语”的方式提示最基本的写话要求。
第二个是应用文练习——学写留言条,写话的动机来自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
第三个是想象类写话,是个性化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重要方式。
写话训练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体清晰,有这样具体的指导,学生摸清了写话训练的路径,跳一跳,够得着,不再觉得是头疼的事。
整个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基本遵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只要使用得当,就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除每单元有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外,教材还关注不同册次、不同年级之间语言要素的衔接与发展,努力做到循序渐进,螺旋递进。
教低年级的老师何其幸运!不妨从一年级着手,理清教材双线结构,把握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行,相信每个阶段都能留下美丽而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