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
屈原投江是为了选择自杀还是选择重生?端午节到底是不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要解决这两个延续了近3000年的千古谜团,我们需要看屈原作品中的两个人物。第一个是他在文章《招魂》中提到的楚怀王,楚怀王被骗到了秦国,并囚禁在秦国,最后客死在秦国,这个属于凶死之人。他死了之后,没有经过巫觋的超度。在当时人们的原始宗教逻辑中,这种凶死之人,凶死的灵魂是不会成仙的,会变成游魂厉鬼,到处被猛兽驱赶。所以屈原要将楚怀王的游魂召回楚国故土安顿。
有学者说,屈原会招魂吗?作为三闾大夫,他主持的就是宗庙祭祀,这就是他的职责。屈原的巫觋功底是非常深厚的,他的名作《九歌》的十一篇里,前十篇分别记40位神祇,最后一篇《礼魂》是前十篇的通用的送神曲,由此可见巫觋文化是深深的固化在屈原的潜意识中,所以我觉得他绝对不会选择葬身鱼腹这种死无全尸的方式来投江自杀。
有人说他最后不是投江了吗?我认为他投江是为了水解成仙,而不是为了自杀。有人会觉得投江就是投江,怎么会是重生呢?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么多人吃五食散这种所谓的仙丹,最后都挂了,你说他们是为了成仙,还是为了选择自杀呢?所以要证明屈原投江是为了成仙。其实我们看一看屈原作品里面提到的另外一个人就很清楚,这个人他一共提到7次。他就是彭贤。彭贤是什么人呢?这个人是殷商时期的一位忠臣,他因为劝谏国君不成,最后投了水而死。但是在屈原看来,彭贤虽然投水,但他没有死,他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在水下,而是在天上的仙国。屈原在《九章》里面就写过这么几句“大波而流风兮兮,托彭咸之所居居所,居清明而书弘毅,遂疏忽而扪天”。意思就是:我要乘着波涛,顺着风飘向彭贤的居所,依靠着青天舒展出了一道彩虹,倏忽而上就触摸到了青天。有学者说这个就是水体通天的仪式,认为楚巫文化中有水脉连昆仑的这种宇宙观,《山海经》里面记载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屈原沉江其实是为了借水道而登仙山。这个昆仑山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青海、新疆那边的昆仑山,它是古时候人认为中的世界的中心,西王母的所在地。后来《封神演义》中还有道教认为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就在昆仑山上。所以有学者认为屈原投江是为了借昆仑山在水中倒影的底部,从而反向抵达昆仑之巅而成仙。那不管是哪一种成仙的路径,反正屈原是坚信彭贤已经通过水解成仙了居于天界的仙国,所以他自己也希望效法彭咸水解而登仙。
这不是我瞎说。朱磊先生考证了诸多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说屈原的巫鬼文化背景根本不允许他通过选择自杀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屈原渴望成仙,其实在《楚辞》中出现了非常多次。比如说《楚辞远游》里面就有一句话说,贵真人之修德兮,修德就是美好的德行,美乱世之灯仙。《西宋》这一篇里面,屈原也写了一句话“说遇事接而登天兮”。《离骚》里面更是记载了大量屈原自己和先人共同游玩的各种场景。所以屈原渴望成仙是非常非常明显的。由此可见,屈原投江正是为了重生成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