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时刻,从认识自己开始”
“终其一生而平凡,你后悔吗?”这是奇葩说第六季最后一期的辩题,这也是我想要大家思考的问题。在辩论场上,双方辩手针对“平凡”“后悔”“终其一生”这几个词展开了繁复的论证,但唯独忘了“你”
你是谁,你是个怎么样的人,决定了你会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到这问题。也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一生。此时此刻,我也是这篇文章的阅读者,和看文章的你没有任何区别,让我们通过这自由的文字,一窥其中的真相。
首先,你所拥有的财富,房屋,物品是你吗?很显然不是,这些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们像湖水,钱流入又流出,我们看似拥有他们,最终又什么都没抓到。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也不会把财富持有量当作衡量自己财务健康的的唯一标准。更别提,房子和物品,换了一件又一件,谁会在耄耋之年,怜惜生自己的产床,包自己的襁褓呢。
那我们的职业可以定义我们吗?据工信部统计:这次疫情有超过五百万人失业,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自我了吗?好像也没有。现在的生活是快速变迁的,没人能够准确预料明年自己的公司还在吗?就像瑞信咖啡,一个可以冲击星巴克的企业,一夜下跌85%。而好多人也不再追求单一的职业,开始转变。那他们就不是原来的自我了吗?答案显然是: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那一个人的能力呢?从办公小白到office小能手,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到家政达人,从羞于交流到侃侃而谈,从文字表达晦涩难懂到文笔隽永~在这一过程中,好像自我成长了,增加了。那如果有一天,因为意外,残疾了,不能演讲了,操作电脑了,写字了,不能在运动了,就像是运动员负伤退役,那你还是你自己吗?是的,你还是自己,你可能会感受痛苦,但是你还是自己。
那我们的身体是自己吗?双胞胎的身体是一模一样的,但很显然,他们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也可以过着不同的人生;在这广袤的地球上,有很多相似的却没血缘关系的人(白百合与王珞丹、夏雨和刘星)尽管他们相似,甚至可以几乎没什么区别,但他们都是独特的自己。而自己的身体,细胞不断的更新,还可以阵容,到了离世的时候,身体早已经换了多少遍不知,但是,你还是自己。
经历和思想是自己吗?太阳底下无新事,你的生活:你吃过的菜,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受过的委屈和痛苦,想过的想法,甚至爱过的人,都有人和你一起经历。你以为的那些不可言说,总有人和你在默默承受。包括性格,九种人格,十几种情绪,万千种习惯。把任意一个拿出来,总有和你一样的,那你又是什么?
那你的大脑呢?他是你自己吗?似乎这是最接近的了,但是,没了躯壳的大脑又是什么呢,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触觉,,感觉不到方向,只能凭经验自己的想象?这好像也并不是完整的自我?
那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他自己该靠什么呢?虹膜、指纹、大肠的菌群?你真的认为你是虹膜,指纹,肠道菌群吗?
那,究竟你是谁?谁又在这里思考,阅读。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又似乎灰色朦胧。生命或许是唯一的答案,我们就是人,一个个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以为的自己,或许就是一个个的认同,一个个的执着,它们都不是我,又似乎是我;有了它们,我们似乎更完整,似乎也没有;而没有它们,我们也不会缺失什么。
这是因为,生命的目的就是存在,存在的方式在于感知每一个当下,对这个世界从没有什么过去和未来,只有一个一个的当下。所有的未来和过去,都是我们的想象和回忆。
到这,我们不禁问一句“我在哪?”如果我和别人都没什么不同,那我岂不是迷失了自己?
请问,什么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迷失了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无从选择的时候,恰恰是有太多选择的时候,就像是中学生做选择题,还有逛完街不知道选哪家餐厅吃饭。
当我们执着于选择谁是我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当下最真实的感受。
学渣、学霸、学神听听力;学渣什么都不知道,学霸听到了对话,学神听到了答案;而享受听力的那个人,听到了了一段段生活。
追寻自我也总是这样,不知道去寻找自我,到能看到自己在人世间行走,到要追求唯一的真我,最后发现,只要去生活就好,哪管什么自我。
回到最初的问题“终其一生而平凡,你后悔吗?”。我们每一刻都在充实的生活,哪有时间去后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