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永嘉人。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等。
我的岁月,是一条河,深深浅浅的,都是语文的歌。(肖培东)
在培东的课堂上,教学是一种成全。教语文,更教人。教人向学,更教人向阳。
成全是教学的即时点拨:如果重写,你觉得哪些是我们好久不见的?
成全是带着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智慧:我们还可以把视角打开,不一定就得写“我”好久不见。天上的一只鸟,好久不见什么?地上的一只蚂蚁,好久不见什么?
于是,学生的写作酵母被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被点亮。你听,“鸟儿好久不见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你看,“鱼儿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甚至“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你想,“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最感动的是写给我们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黑板好久不见文字”。每一个学生的灵感绽放,都是在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中自然生成的。“把作文题变一变,'又见什么’,你会写什么呢?”在不经意之中,学生已被培东带着历经几个回合的写作训练,在浅浅中向纵深处漫溯。
他极善于借力实现教学智慧。课堂是一个圆融和谐的整体,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制造”出别出心裁的设计,文本解读也不靠标新立异出彩,课堂教学需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极简的课堂设计,恰是最智慧的教学选择。从平淡中走向深刻,在自然中生出七彩。
他从来没有忽视学生,因为语文教学是“人学”。“心中有本”是教学的基础,“目中有人”才是教学的根本。从学情出发,从一个个利于教学的情境开启,低起点,小步子,螺旋式,引学助学。他的话语交流充满魔力,善于激学,学生乐学,最终实现由浅入深的思维、情感和素养的进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备课时的冥思苦想,教学中的匠心独特,都要立足教材资源,尊重编者意图。一句话,要让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编者意图不可缺位。
教学的创造要基于文本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自读课文的教学,要吃透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助学系统。
我们要学会拒绝繁杂的参考书籍和图片堆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任何资源,对文本进行原始、本真的阅读,从而获得对作品语言内涵的深刻环解,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实现“理解与自我理解”的生成。这样的“素读”,是对几千年来读书传统的传承和“新古典”生活的追求。
“素读”是教师文本阅读和教学解读的起点,是教师职业生命的第一次直立行走。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放弃作为一个独立阅读者的身份,将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严重阻碍。文本素读能够培养语文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研究能力,能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深度、广度和温度在沉潜文本的素读中,我们赏遣词造句之妙,悟布局谋篇之美,品情理意趣之味,诗意的情感弥漫心头,审美的清泉汩泪流淌,教学的信心就在其中一点一点地鲜活起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作者、教师、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生命,作为三者中起核心介质作用的教师,如果没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教育研究精神,不能用志不分,凝神“文本素读”,是不可能探骊得珠,发现蕴藏于文本之中的丰富教学价值,从而引导学术走入教学的美丽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