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家又在哪里?心所在,即家在。——前言
1
算起来,这已经是第七个中秋没有和爸妈一起过了。自从上大学开始,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等工作了,又基本是在半工作半休息的状态下度过。而每一次的中秋,基本都距离家乡有着千里之遥。
上个月借着调休以及请假结合周末,凑了一个九天的假回家小住了几天,只是每天依然要被一些工作占用很多时间。
看着父母为生计而忙碌,每天很晚才能睡觉,每每会生出些许无力感。如果自己能够多挣一些,多为父母分担一些就不会这样子了。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能够懂得回报父母,况且人乎?
2
当要离开家的那一刻,有着诸多的不舍?望着窗外家的方向,在火车缓缓的驶离中,心中仿佛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的被抽走了一样。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刻,忽然间对一直孔圣人的这一句仅限于语文背诵的话有了更多的理解。
是啊,人为什么要远游呢?
大概是,梦。
每个人有自己的梦,人若没有梦想,那么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远游的“方”。
我们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给自己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3
随着年纪的变大,我们往往会觉得时间走的越来越快。
眨眼间,一年时间已经走过了大半,已经从除夕走到了中秋,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完成,年初的计划早已荒废了大半。身处远方的我们,是否会去想父母此刻在做什么。但是,父母却一定在想像我们在做什么。
从出生到上学,我们每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几乎每天缠着父母。
上高中,第一次住校,每周只能回一次家。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视野范围之内,心里还是会有一些的小兴奋,觉得自己长大了。
高考了,拿着志愿填报参考书,结合着网络,选择一个自己想去的城市。从此家乡只剩下了寒暑假。
小时候,我们总是会非常依赖父母,甚至于会给父母带来许多麻烦。而到青春期,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总觉得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想要脱离父母的枷锁。
说实话,在上大学之前,我没有出过省,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走出过那个市。第一次离家千里之外,父亲将我送到了学校。那个号称“人间天堂”的城市,还记得那时候,父亲特别想去西湖边走一走。或许是自己懒,父亲自己一个人去的,之后就坐火车回去了,我一直到寒假回家才再次见到父亲。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一定会陪着父亲去沿着西湖走一圈,看北山路的梧桐世界,看西湖边上的荷花盛开……
4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本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却有太多的人不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
有人算过,我们剩下的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剩多少:
“我大学毕业后在这座城市工作,我每年可以利用休假回一趟老家,去掉探亲时在路上消耗的时间,每年我能够在老家陪伴父母七天。
父亲和母亲同龄,今年都六十岁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二岁,如果上天眷顾父母,他们能活到八十岁,我这辈子还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也就是一百四十天。
这一百四十天对我来说也许是个平凡的日子,但对父母来说就尤为珍贵,他们期待每年能看到我的笑脸,期待每年能吃到我亲手包的饺子。”
当然,还有很多人回家之后也不一定能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或许剩下的日子将会更少。
人生很短,眨眼之间或许就走完了大半程。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吧!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着父母!
作于201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