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1公孙丑章句上2-4》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戊子日,八月初三,2016年9月3日星期六。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一.
孟子说:"关于不疑不惧的培养方法,且不论当大任的,先生看看勇士是怎么表现的吧。
"北宫黝,是一名勇士。看看他的培养方法:当他挺身而斗,就算肌肤被刺而不退缩;当他怒目而视,就算眼睛被刺也不逃避。他自恃武功,绝不肯示怯于人的。照他的心理,不必非要大的挫折和屈辱,才表现出不能接受,既使微如毫毛的挫折和屈辱,对他来说,就好像在大庭广众的广场上被鞭子抽打一样羞忿难当。"
"不管大事小事,不管对方的身份,对于北宫黝来说都不是他要考虑的,对他来说,需要他考虑的只有一个字:胜。不仅不肯受辱于穿着粗布料子制作的宽大衣服的卑贱的匹夫,也不肯受辱于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的诸侯。把刺杀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诸侯视同刺杀一个地位卑贱的平民匹夫一样容易。在他那里,看不到因为对方是诸侯就会感到畏惧忌惮的压力。如果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这种人宁可死,也不肯退半步,以必胜为理念。这是不疑不惧的一种表现。"
二.
魏晋玄学肇端于汉学的识鉴之学,也就是观人识人的学问,读这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历经四百年发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政治学术的核心是知人二字。我若把它理解为,这是四百年的历史总结和经验焠取,真该大大地振作精神不可了。
总结二字,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反省。把自已的观念和所作所为,逐一晒出来,逐一检查。
这一检查不得了,好像堆满杂物的房间,又脏又乱。自己不淸爽,识人也只能是凭感觉,没啥条理性。大段上已经如此,则更深更细处就不用讲了,比如说通过北宫黝的表现,提炼出他不动心之道,这样的思维层次已是抽象极了。如果对人的认识停留在凭感觉的程度,缺少知识和条理,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抽象总结。
所以,第一步是以自知之明为目标的反省工程。
而要实现自知之明的目标实在不易。
首先是归因。绝不能找外因,一点缝都不能留,须保证只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所有责任都只能是自己的,一点点儿都不能找外因,大环境也不行,越大越不明确,越不明确的原因越容易变成莫名其妙的借口,借口不是原谅自己就是开脱自己,借口没有实现自知也没有实现外知,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其次是过度反省。说实话,我从三年前第一次听到"不要过度反省"开始,到现在也掌握不好这个度。所以,我是放弃了这一善意的建议的,没啥操作性。实在说来,我的方法里没有"不要过度反省"这一条。只有彻底反省。
第二步是记取教训,修养自己。
有一次,我问师父:"师父,我有一位必须打交道的客户,有悬针破印像,请问我该怎么处理为妥?",师父说:"不要太着相了。这个要整个五官统一看。悬针并不一定都是坏人。要结合眉眼,特别是眼神。眼是心灵的窗户。悬针只是代表多虑,辛苦操劳命,并不难相处。只要以君子之胸怀做人做事即可,不要被术呼悠了,而影响心胸气质的修养。"自那以后,留意心胸的宽窄,修养的诚恳,逐渐认识到自己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提高修养助益良多。
俗话说,知命易,改命难。师父常以以下两句告诫我们:有位学者说过,一万次的旅行也改变不了平庸的你,我要你们记住,一万次的算命也改变不了那无聊的人生。
知道再多都是空的,修养自己才是实的。
从一个王朝四百年经验中焠取出的识鉴之学,到一个人的自知之明;从政治学术到个人修养,离不开一个词:修养。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