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炎炎夏日,阻挡了端午远行,在家认真整理资料,简单梳理后续工作。
你总问,如何让文字运用进步,我认为没有太多好的办法,也不能给你太多建议。从道理上讲,高中老师已经讲完了所有的措施,读记背写,深刻思考另辟蹊径。而且,你的写作功夫已经远超过我,这是勉为其难。
教育往往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心灵。蒙田谈到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时说:“他本该让思想满载而归,却只带回来浮肿的心灵,不是变得充实,而是变得虚肿。”
见过很多鼻青脸肿的人,自以为是的渊博,实际用两三句话说清楚一个道理,比起用一堆形容词要好的多。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炫耀。
蒙田特别强调,要警惕不被知识伤害。知识本身无所谓好坏,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看你天赋如何,还看你怎么用它。人不需要太多知识就能够活得自在,太多的知识会成为负担并造成混乱。
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道理,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很多专家有这样顽疾,凡是不用到生僻的词,就好像说不清楚问题。
哈哈,突然想到,记得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人,叫作文殛,这个字念ji 二声,就是被文字之斧劈成了残疾。我看到周国平的推荐序中有这样的词语,非常恰当。这恰当说明了我的想法,生动来自生僻,恰当的表达需要精准的词汇,可是太多也不行,因为曲高和寡。
这是不是强词夺理?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作文殛。总之,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培养,自我的成长,阅读的意义即在于此。
读蒙田的书,他主张适用。闲暇之时,不随手翻开其中某一篇,怀着轻松的心情阅读。这样一篇篇读下来,你会发现,你结识了一位多么可爱的智者,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心灵得到了滋养。
蒙田说,人生有三种美好的交往。一是知己的朋友,二是恩爱的女子,这两种都不是想要就能够有的。第三种是与书籍交往,它缺少前两种的优点,但有前两种不具备的长处,就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只要愿意,就可以伴随一生,在孤独时给人莫大的安慰。他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人为什么要读书?蒙田说:“我只是在书中寻找愉悦,以便有一种高雅的消遣。”他表示,他只想安闲地度过人生,没有一样东西是他愿意为它呕心沥血的,包括做学问,不管这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因此,在阅读时,他注重的是愉快。
对于食品,我们有时注重营养,有时只图好吃,精神食品也是如此,有时不一定有营养,有乐趣就行。
他说他每天读书消遣,不分学科,博览
群书。阅读时遇到困难,他不为之绞尽脑汁,经过一两次思考,得不到解答也就不了了之。这种精神状态有点不够执著,也不够励志,主要他出身富裕,心无旁骛,所以能够作为乡绅很早就享受隐居乡下,颐养天年的读书生活。
可是大多数人达不到他的境界,汲取一些想法是应该的,至于对不对,那另外说。
当然,读书注重愉快,并不是无所用心。蒙田反对死抠书本内容,他说,内容本身不重要,能够起到推动自己思考的作用就可以了。在谈论教育问题时,蒙田把他主张的读书方法讲得更清楚。
他说,教师要把伟大的著作家和不同的学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或者就存疑。他必须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不是死背他们的警句,不要仅仅因为是权威之言就记在脑子里。如果他通过自己的理解真正接受了某种见解,这种见解就是他自己的了,他可以大胆忘记是从哪里学来的。真理属于每一个人 。
塞涅卡的很多说法,大多数是来自伊壁鸠鲁,可是他毫不在意,真理属于每一个人。但是,核心是那些话语中有可信服的东西,而不是在于遣词造句。
促进文字运用的,还是真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