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人物,总是被先入为主的印象左右,比如陆逊,虽然屡建奇功,但在《三国演义》中,每次出现,总先被人冠以“年幼望轻”之语,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陆逊资历辈份比周、鲁、吕应该是姜维比诸葛亮的感觉。然而,看了《三国志》后,基本弄明白了,陆逊其实基本与孙权同龄。陆逊逝于赤乌8年,时年63,而孙权薨于太元2年,时年71。中间间隔7年,看来陆逊其实只比孙权小1岁。也就是说,其实,陆逊一直在给同龄人当差,再加上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还是半个自家人。那么,这种给同龄人加自己人当差的感觉怎么样呢?
我们将三国中的故事梳理梳理。
陆逊20年没露一面
淹没在周瑜巨大的光环里
在《三国演义》中,陆逊首次出场是在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孙权执掌江东以后,广纳贤士,得良将数人,这数人中,吕蒙之后就是吴郡陆逊。然而,只此一句话后,我们再看到陆逊就在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一节了。这期间,时间跨度是多长呢?是从建安5年左右一直到建安24年,有近20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足足有20年的时间从来没有露过一面。到《三国志》中去求证,确实是这样,陆逊在这20年间,没有参与过东吴有名的大事件,因为这个时代,是属于周瑜的时代,无论是报仇雪恨的江夏之战,还是千古经典的赤壁鏖战,都是周瑜做统帅,而作为一名良将的陆逊从来也没有出现在被调遣的名单中。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实。
那么,这20年陆逊都在干什么呢?
陆逊鲜为人知的文韬武略
《三国志》中记载,在孙权做将军时,陆逊就在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又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任县长。这个县连年大旱,陆逊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勉励和督促耕织生产,使百姓得到利益。当时,吴、会稽、丹杨三郡有许多老百姓因躲避赋役而逃亡藏匿,陆逊便向孙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招募他们入伍,利国利民。
陆逊还建议孙权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在英雄割据并峙的表面,豺狼也在暗中窥伺时机,如果内部没有安定,就难以考虑向外发展。所以,陆逊劝孙权平定匪乱并吸取他们的精锐充当士兵,一来安定局势,二来可扩充强大军队。孙权听取陆逊的建议,任命他做右部督,平定匪乱。
会稽山越的土匪头子潘临,长期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多年都没能抓获,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士兵,进入深山险地讨伐治平,所到之处山越都被降服,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丹杨匪首费栈做曹操内应,扇动各路匪首联合做乱,陆逊多个点分布牙旗、鼓角,晚上潜入山谷间,迷惑山贼,使他们四处散开,然后分而治之,长期的匪害被扫荡除灭。陆逊留下强壮的入伍,羸弱的补充民户,因此获得了几万的精兵,匪乱也整肃一清。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把周瑜放在了台前,应付对外的军事战争,而把陆逊放在了后防,让他做治国安邦的大事。而且,做这些事,需文武兼备才行,战争是突发的应急的事件,可以超常规的组合,出非常之举,而治国安邦不仅需要剿匪时的智勇双全,更需要有“阳春布德泽”的长治之道。自己人又是同龄人,孙权把陆逊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陆逊看似默默无闻的20年,是经历了治国和战争实践的20年,也是成绩可圈可点的20年。
危难之时总想起他
意思深长的擎天白玉柱
陆逊被大家所熟悉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这几件壮举,奠定了陆逊在三国中的地位。
关羽威震华夏、如日中天的时候,陆逊出山了。他驻守陆口的日子里,瞅准对手关羽一贯骄矜的致命弱点,称自己“书生疏迟”,韬光养晦,麻痹敌人,助吕蒙成功收复荆襄之地,打破了关羽战无不胜的神化。
最著名的当然是彝陵之战。曹操南下成就周瑜,刘备东征扬名陆逊。陆逊每次胜利,胜在良好的洞察力,所谓意思深长矣。刘备统兵七十万御驾亲征节节胜利,打得东吴将士快要失去信心时,只有陆逊看到了机会,他认为“其军始集,思虑专精,不可干也。”只加强防守,决不出战,拖垮敌人的意志,趁其“兵疲意沮,计不复生”之际,出奇制胜,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一举扭转了东吴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役,也是三国里的经典故事,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因为是自己人,同龄人,孙权对陆逊的了解很深,也更容易信任,对于决策一贯谨慎的孙权,没有对陆逊的了解,不会轻易授权的。陆逊也凭着彝陵之战 “威名惊蜀魏,”东吴文臣武将皆心服口服,陆逊还是那个陆逊,但已不再“年幼望轻”,被孙权拜为辅国将军,封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军权皆归于逊”。
陆逊再一次的胜利,将他在东吴的地位推上了巅峰。黄武七年,魏国大司马曹休兴兵入皖,分三路而来。陆逊又临危受命,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铖,文武百官,皆听约束。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陆逊总督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亲自率军充当主力,与朱桓、全琮左右两翼共同迎敌,大败曹休,俘获士兵、牛马车辆万余,军需器械无数。孙权命令侍从用御盖遮覆陆逊进出殿门,凡是赏赐给陆逊的,都是皇帝专用的上等珍品,陆逊的地位已无人能比。
文武全才,必荷社稷之重
良将为相仅一年
其实,陆逊的能量远远不只体现在军事上,就像前20年表现出来的治国天赋一样,陆逊一直还是孙权的智囊之一。虽然,与张昭、顾雍这些老臣比,陆逊确实资历上不占优势,但谁让他是同龄人、自己人呢?孙权多次就国家大事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也将江东世家的儒家情怀和宽严相济的治国方略知无不言贡献出来。
“忘过记功,以成王业”
《三国志》中记载,陆逊在上疏陈事时劝谏孙权说,臣以为法令过于严峻,下面违犯的人很多。虽然,可以责怪他们的不谨慎,但是天下尚未统一,您应该谋划进取,对小罪该施恩宽免,以安定臣民的情绪。陆逊认为,用人良能为先,除非是本质邪恶污秽,有难以容忍的过错,否则还是提拔任用他们,使他们施展自己的能力效用。称这是“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之道。他还推崇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毫无疑问,这些治国之道对孙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权才能使臣僚肯尽忠,成就帝王之隆业。
“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在公孙渊背弃盟约,孙权打算前往征讨时,陆逊上书说,公孙渊确实可恨可气,但如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陛下以神武之姿,在乌林大败曹操,在西陵击败刘备,在荆州擒获关羽,这三个敌人都是当代的雄杰,您皆挫其锋芒。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这实在不值得呀。陆孙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现在强敌还在边境,远民尚未臣服,陛下远征,必然会被外敌抓住可乘之机。将会后悔莫及。有一天大业告成,则渊不讨自服,所以,应该留下大军,以威慑大敌,早日平定中原,垂耀将来。孙权也听从了陆逊的建议。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陆逊在基层的任职让他深知民间疾苦,当谢渊、谢厷等人提出要改革兴事时,孙权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则从长远出发,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他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给百姓好处,如果不给百姓好处,却让他们竭尽全力报效国家,这实在是难以做到的。他还引经据典,用了《诗经》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请求孙权垂施圣恩,先安定、救助百姓,等几年以后,国家的财用稍微丰足了,再做其他打算。
可以说陆逊的一系列先进的政治主张,通过自己人、同龄人孙权得以实现,他已经超越了一名良将而行为相之实。
赤乌七年,陆逊也确实接替为相长达19年的顾雍出任丞相,这是对陆逊文武全才的最好肯定。孙权在任命诏书中先肯定了陆逊为将之能 :“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同时对陆逊治国期望至高,“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认为陆逊“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自此,陆逊得以总司三事,绥靖四方。
然而,有点遗憾的是,陆逊在丞相位上仅仅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陆逊与自家人、同龄人孙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为保太子孙和,陆逊三番五次上书孙权,陈述自己的见解,但孙权在这件事上却少有的固执,将陆逊的亲信全部流放,并连连派中使责备陆逊,致使陆逊愤愤而终,一辈子也没学会圆滑的陆逊,忧国亡身。
陆逊,出身江东世家,身才八尺,面如美玉,内外之任,将相之才,真正的社稷之臣。
就让完美的人生留一点遗憾吧。
陆逊,《三国志》中,陈寿为其单独作传,除了三国国主外, 还有此殊遇的,也只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了。
如此说来,陆逊也算是了无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