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姑娘说想听我讲讲我的家乡,于是我坐在桌前,开始想念。想那青山绿水,想那瓦房窄巷,想通往树林的小径又有谁在徘徊,想村前村后的麦地在春风里开始生长。
年少时关于家乡的所有记忆几乎都在那座小小的村庄。村庄不大,两三百户人家,房子密密麻麻地挨着,巷子曲折安静,偶尔会有几声犬吠鸡鸣。村庄坐落在两座丘陵之间的一大片开阔地中央,四周环绕着田地菜园。一条河从村北流过,一座石桥架在河道之上,河道两岸是大片大片的杨树林。于是有山有水,有绿树成林,有人生于此长于此老于此,一生贫穷亦一生安详。
小时候最喜欢的去处,便是村北的杨树林以及掩映其中的那条不知源头又不知尽头的河流。由于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林间没有灌木,只有杂草,加之土地平整,最适合小孩子跑跳玩闹。夏天炎热,一群小孩子带上几副扑克便躲入树林,寻一略干净处,便能借着林间荫凉玩上一天的牌。至于最热的月份,往往是泡在那条河里,洗澡游泳,摸鱼拾贝,捉蟹捞虾,每天玩的不亦乐乎。只是回到家中,免不了一番训诫。说来这条河算不得小河,河道宽逾百米,桥的上游因挖沙多深水坑,桥下更是因常年水流冲击深不知几何,每隔上一两年总能听闻河里又淹死了人。只是儿时顽劣,对其中危险哪有那么深的认知。好在那时水性不错,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又极少去没过头顶的深水区,总归是一次危险未曾出过。
河上的桥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桥面磨损严重,坑坑洼洼,每次骑车过桥,都颠簸的难受。桥是平桥,大半是拦河坝,只在中间有两座桥墩,铺以桥面,形成三个桥洞。由于桥面低矮,和两边道路相连,看着就像盘子的截面。每到夏天暴雨时节,河水暴涨,就会淹没整座桥坝,甚至连桥上游两侧的林子里也满是河水。一般这时候,行人车辆都是很难过桥的。记得有一年,水势特大,有一辆汽车妄想强行通过,结果行至桥中央,便被冲了下去,后来还是叫了吊车吊了上来的,至于车主情况如何,却未曾听村里知情人提起过。此后,每次河水上涨时期,我看着咆哮的河面总是有点儿害怕。
乡下没有娱乐设施,所以儿时除了去河边、树林,或者偶尔上山,平时基本上都是游窜于村里的街巷。那时候村里的街巷还是一条条的土路,街巷人家的门口墙边往往堆积着柴火秸秆,还有的人家在门口左右开辟出一小块土地,种点葱或辣椒等炒菜时常用佐料。起风时,巷子里往往尘土飞扬,下雨时,路面则泥泞不堪。所以小时候整天在街上玩耍的我们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仿佛总也洗不干净。
其实街巷里最常见的应该是南瓜藤蔓了。城里人喜欢在墙角种爬山虎之类的观赏性藤蔓植物,乡下人可没那趣味。不过夏季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墙都爬满了绿色藤蔓,大多都是南瓜藤,少数是葫芦藤、丝瓜藤和豆角藤。南瓜是乡下秋冬时节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南瓜和地瓜放一起熬制的粥一度是我最喜欢的粥。还有南瓜籽,做南瓜粥时,把瓜瓤和瓜籽一并掏出来,瓜籽洗净晒干,便成了大人们时常吃的一种零食。乡下穷苦,无甚享受,嗑南瓜籽便成了农人们常吃的两种零食之一,另一种便是“果子niu”了。(临沂方言,即小而干瘪的花生)
这几年在外求学,每每回去,都要感慨村里变化。过年时,饭后在村里溜达,走过一条条街巷,对比儿时的记忆,都只剩下残存的一点点熟悉的影子。相比儿时,现在村里很少见茅草屋了,大部分都是宽敞明亮的大平房。以前的木门石墙,变成了铁门砖墙,还贴着锃光瓦亮的瓷砖。很多人家平房顶上放着太阳能,窗户外挂着空调外箱,就在前几年,空调太阳能在乡下还是稀罕物呢。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街巷的路面,一条条的都铺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以前巷子里堆积的柴火秸秆基本都不见了踪影,现在再也不用再担心下雨时泥泞的没处下脚了。只是我很担心村里现在的小孩子,以前是土路的时候,我们在街上跑跳甚至摔跤,磕磕碰碰没什么大不了,现在这水泥路面,小孩子要是摔一下该是很严重的吧?
过年时,我爸跟我说,我家那条巷子里,家家户户都买了汽车了,除了我家。语气有些萧索落寞,让我不知说些什么好。巷子里的几家人的孩子,都已工作赚钱,或结婚成家了。只有我家,我和我妹妹一直上学,一直花钱,这使得我家的情况跟不上村里的发展了。我想,等我工作了,好好挣钱,攒点钱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爸买辆车。
元宵节的晚上,吃过饭后出去打牌,走在街上,看着被前年刚安装的路灯和各家门口的灯笼烛火照亮的巷子,不禁有些恍惚。生我养我的村庄如今变化越来越快,而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假期就要结束了,以后每年回去的时间只能以天计算,那时候,记忆里的村庄,还能剩几分熟悉呢?
旧文,首发于公众号:书生留得一分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