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八八年末,管理局有了三个转干的名额。说到转干,志英是很有一些竞争力的。自八六年起,志英领着一份工人的工资,在招待所做一名普通服务员的同时,以工人身份挑起了招待所“所长”这个“干部”担子。既然事实上已经证实她有承担干部责任的能力,为什么她没有转干资格呢?她是不服气的……
第三十八章:李泳不同的路
一九八八年,李泳初中要毕业了,幸儿正读高二。
自七八年恢复高考,大学生一年多过一年,虽然当年大学生毕业后仍旧包分配,但未来的形势如何?并未见得有多乐观。
考虑未来工作的问题,沐道、志英和泳儿一起商量“出路”。八十年代的升学和现在区别不大:上高中,考大学;上职高、中专,毕业后就业或者考大学;读专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对口单位就业。
八八年的水库管理局还算是比较新的单位,人才一直都是紧缺的。在商量之后,李泳选择了初中毕业后考水电系统的技术学校,这样毕业后就可以对口到水库工作。
当然技校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的,也一样要通过考试。当年的水电专科学校在整个南部县只有五个名额,根据考试成绩取前五名。
成绩出来后,李泳排在第七,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一个名次,正当失望之时,传来消息,前三中有两个学生被心仪的中专学校录取了。李泳顺位正好补了缺,有惊无险地进入了南充市水电学校。
两年后顺利毕业,也正是水库用人之际,李泳提出申请后便在管理局直属的凤鸣电站入了职,那年他刚满十八岁。
按上技校之前的计划,第一步有一份工作的目标已经达成。第二步是继续深造。李泳边工作边报了自考,准备利用业余时间拿到大专文凭。
九零年,管理局有了三个委培的名额。要在全局选出三个适龄的优秀员工到南充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李泳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他选修了当时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
委培学习是带薪的,学费什么的也不需要自己承担,不论是对李泳自己还是对这个家来说,都是极难得又幸运的一件事件。
学习、运动、社交……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李泳愉快且平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
八十年代的事业单位,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岗位全而多,人手充足。凤鸣电站也一样,人员配备齐全,为避免疲劳,一线人员都实行三班倒。
这样一来,大伙的空闲时间就比较多,又因为都是像李泳一样的年轻人,精力充沛,平常除了一起玩玩篮球、乒乓球,搞搞比赛……小伙子们也经常聚在一起玩长牌。
精力充沛嘛,所以常常会玩个通宵,玩累了白天就睡觉,晨昏颠倒。
志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说这样的日子轻松自在没有压力也没有负担,但年纪轻轻就这样,一辈子能有什么出息?
沐道、志英和李泳又开了一个小会,讨论了李泳未来的发展和去留问题。
为了鼓励职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同时也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的富余人员问题,劳动人事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八三年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八十年代末,管理局开始逐步实施这一政策。
三人便商量着干脆办个停薪留职,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增长见识,也能图谋新的发展。
九五年下半年,志英联系了单位同事的在珠海的儿子,为李泳找了一个超市的工作。确定好国庆假期一结束就上班。
国庆假前正逢管理局的第二次运动会,李泳所在的篮球队拿了冠军,小伙子们余兴未消,又联系了阆中的一个篮球队想要赶到阆中再酣畅淋漓地大战一场。
志英站在了凤鸣电站的车头前,要求李泳上车回电站办理请假手续。
前面有聊过,管理局下属的每个电站、枢纽所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客运车通行。所以都配备有一辆大卡,载人载物全靠它。
运动会结束,电站的卡车就要开回凤鸣去,李泳若是到阆中再打一场比赛,势必错过回电站的车子,那就没有办法在国庆大假前请假,也就无法按约定时间到珠海上班。
李泳虽然已经成年,但一方面终究年轻,赛场上的激昂和得意还意犹未尽,自然也非常期待再次在球场上去奔跑跳跃。
另一方面,九五年李泳已经二十二岁,这个年龄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屈服于母亲,也似乎挺没有面子。
卡车着急载着人们回电站,篮球队的想要赶往阆中进行新的一战,志英坚持要李泳退出这场额外的比赛回电站办理请假手续……三方僵持,各不相让,空气凝滞,场面好生尴尬。
志英在招待所工作已经十年,不论是管理局上级单位、兄弟单位、还是下属单位常来常往的人对她都很熟悉,知道她为人耐心温和,但也了解她的那股韧劲和执拗。
李泳自也不例外,况且阆中的比赛完全是计划外的,也是他一时兴起,因此影响到已经联系好的工作也着实不应该。
僵持终以李泳攀上卡车结束。
国庆假期第三天,李泳坐上了前往珠海的火车。
在珠海,李泳做过很多份工作,超市售货员、仓管、程序员,进过协和、也到私立国际学校做过计算机老师……
遇到过不少困难,也有很多收获。
后来李泳回忆起那段时光,感叹人生的发展和成长环境、家庭、从小的见识都有莫大的关系。那几年的沿海,信息爆炸、机会颇多,但他却只想着怎样找个好点的工作,怎样收入更高一些,从未考虑过刻意去留意一些内地滞后的信息,也没考虑过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和渠道自己创业。如果当时意识到了,或许之后的人生又是另一个模样。
两千年的时候,管理局从小长大的一个伙伴的哥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回川,在成都开办公司,期待在计算机行业闯出一片天地。
竞争日渐激烈,公司虽未能如愿成为行业翘楚,三餐一房一家到也没有什么问题。
在公司开办期间,李泳又利用业余时间读了MBA,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完美地完成了八八年那次小型家庭会议的全部目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