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书,也是公号分享栏目的第一本书,希望它能开个好头。姑娘致力于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些厚厚薄薄的扉页里到底都说了什么?
好了进入正题吧:
《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其实我看书从来都记不住作者的名字,如果记住了,那一定是中国作者,或者看了许多他的书。当然,这次的作者我仍旧记不住,照着网上敲了这个名字。
《引爆点》这本书可以当作论文来看待,结构基本即传统逻辑上的:立论-论证-结论-后记。本书共7个章节,第1个章节抛出3个论点,后面6个章节依次分析。
怎样引发一个潮流?如何通过最效率的方式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怎样找到每件事的爆发点并点燃之?如果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那就是一家广告公司或新公司该如何打入市场,抢占大份额关注?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用了全书篇幅证明以下三点即最好的解决方案: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环境影响+附着力因素
我所认为的=“娃娃头”+身处环境+段子手类型因素
信息的传播需要特别的人来实现,他必须是这个行业内的老油条,不一定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人,但他们在自己的行业圈子里却是一个类似小时候朋友圈内的“娃娃头”,他们普普通通但却有号召力,会捉摸着成员的脾性在恰当的时候用最恰当的语气宣布一个决定,然后大家从之。作者在书里讲“个别人物”定为推销员、联系人和内行。
这种天然的引导和说话的渲染能力有些许的天赋存在,并不是谁钱多胸大就能拥有的。想想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人小鬼大的总能号召一伙人吃吃喝喝,说不好哪天你就被他带跑了。
说到环境因素,很多事情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超过我们的理解。例如,一个地区的自杀潮流是源于报纸的报道,青少年吸烟的流行缘于对成年人世界的拥抱和仪式。看书的时候我做了一秒种的反省,惊觉自己也是如此被影响过。
小时候的我最讨厌吃葱蒜姜以及家乡独有的鱼腥草。厌恶的程度不比看见发霉的东西,筷子夹到了,如果那天爸妈的心情好,我会争取换新筷子。直到高中某一天,我主动的吃下了第一口鱼腥草,还喝了一碗漂着零零散散葱苗的热汤。
原因是,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决定:都上高中了,要做一个成熟的人了。而我对成熟的定义来自于父母的行为,父母总说挑食的小孩子不懂事。所以那天之后,我什么都吃。而什么都吃这件事,也从那天起不再只是“吃”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更多的是在不断地重复我心理上的成人仪式。
附着力因素,作者举了两个电视节目来说明它的意义。实际上附着力可以理解为自身具有传播效益的事物或者理念。例如老白金广告里的老头老太,它的slogan,只要一提起你就会想起老白金,甚至有些时候人们会自发地拿它的广告词来开玩笑,写段子。
其实更好的理解方式是视之为“段子手”,不管想要推广还是宣传,亦或引发一阵潮流,所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能够让人们过目不忘的,甚至自主的运用到生活中的,这样效果就达到了。目前能有那么强力作用的,就是段子手们的段子了。不过随着段子的暴增,许多段子也会因此变得毫无印象之力。下一个能让人们过目不忘的载体是什么呢?
综其以上,许多看似莫名其妙就流行起来的事情突然有了可追求的原因。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凭空而就,而是有人很机智的抓住了某一个积累变量的临界点,在适当的时机引燃了大规模的质变。我们身边总有伯乐,他们愿意花钱或者换时间去寻找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却又充满个性和叛逆精神的内行们,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喜欢尝试,加上适度的环境干扰,再给他们一身具有特色的新衣,没过多久也许你们就看见了一阵新型潮流。
不过我一直认为,任何科技和研究的发展再如何的牛逼精确,永远都无法离开人们最简单最直接的实质特点,所有的爆点和出口均来源于一直以来没有变过的人性。
《引爆点》是一本不错的实用性书,作者用比较经典的具体的案例层层分析,没有故作的深奥,也没有流于表面的简述,对于想了解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播和品牌推广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籍,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启发。
对它的一句话评价:言简意赅的,作者说完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