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展,我看了三遍。
第一遍,是石头进场的时候,我环顾四周,替所有的藏家倒抽了一口冷气一一一人人都说自己的石头好,但最怕石头比石头。在石界翘楚的上海展中,你要杀出重围,可谓踉踉跄跄。
第二遍,是开幕的时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兴奋异常。这不仅是认识藏家,将藏家与石头对上号的时机,与我更是学习的机会。其间特别羡慕那个风行远,年轻认真谦逊专业不说,工作之便时不时地可以接触到好石头不说,光跟在倪老师后面综合学习石头的时间,以及围绕石头的未来展开的工作,就让我分外眼热。
第三遍,是撤展之前的那个上午,人流相对减少,身边不再有任何因素干扰,也不需要任何精力的分散。一个人全身心地调动所有的神经,高度投入石头,整个空间,只剩下自己和石头俩。这时,我和石头的相互对视与研判才真正开始。这是我最享受的时刻。从心出发,咱离不开石头。既然离不开这爱好,凭心而论,咱想从石头里最终获取啥呢?是拥有石头呢,还是在石头的审美精进上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应该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无论哪个大展,还是论坛,或者小型聚会,最开心最放松的是有石头看,有石头赏,有石头淘;而最激动最幸运的是,听着老师怎样点评石头。
上海石展,名石荟萃,这样的时刻岂容错过。我们一直揪住倪老师,听着他讲解石头,一旦角度共鸣,就忍不住暗自得意;一旦理念新颖,就禁不住心怀窃喜……
这是一方真正的太湖水石,且看纹理如微波缱绻,中似如意云头驻足,整体形象硬朗素净,动静相宜,有立又有破。相对于传统赏石的程式美,以及固化已久的腻味,这石头更容易脱颖而出。倪老师设想,假以背景灯光,似隐若现的风格,这颗二氧化硅含量丰富的太湖水石凭自身的质色形纹,更能表现当代雕塑在传统美学中的突破和贯穿。
一见这灵璧,大伙就特兴奋。这方石头,几经易手,最终到了金炜的手里,名石归名家,再不可能旁落他人。这次沪上能见,倪老师说是大伙的福分。这颗景观,远观山岳行旅,近行林泉唱和。大小形制,左右比例,已然教科书样版。
倪老师特别指出,大凡一颗石头,如果面面可观,就非常的好玩,也非常的难得。如史上米万锺特别钟爱的一颗灵璧石,不止为一面赏,而有十面赏,故而特邀友人晚明著名画家吴彬绘制了《十面灵璧图》,从十个不同的观察角度描绘这枚奇石。这方来宾卷纹,可一石三座,且有不同的主题和看点。古拙兼备,长相怪异稀有,线条圆融流畅。且磋且磨,更见大浪淘沙之后的硕果仅存。
终南雪霁,阆苑仙境。雪域圣地,内蕴无声。经倪老师介绍,这是一方唯一入选《中国石谱》的宣石,也是汇石融通一直推崇推广的名家名石,就在这次沪上展出的前夕,终被即将成立的安徽青龙湾宣石博物馆以显著的价格斩落麾下。名石归名馆,众望所归,皆大欢喜。
这是人见人爱的沪上三条鱼,逸动,憨顽,活灵活现。我们从倪老师那里得知,这三条鱼,前后筛选配比多次,最终每条鱼都有眼睛,配以秦石轩底座,柳记雅兴楼几案。其中的海底植物,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同样的味道,同样的出色,北京赏石联盟的热带鱼底座,我猜,估计也出自同一人之手吧。
还有这个沙漠漆的底座,我没能问过倪老师,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线条遒劲,高贵典雅,气度雍容,令我过目难忘,也曾暗想,哪日我的爱石也能拥有一个。
喜闻乐见的松花石白菜。后稷稼穑,五谷丰登;千秋厚土,清欢至味。如果不是在橱窗里展示,很让人误以为正在泥土里生长呢,等朝露,待日晞……
一鸣惊人的红碧玉,姿态优雅,顾盼自雄。大漠风沙磨砺,雨雪侵袭,雷火炼就稀有罕见之形,润泽内敛之美。
360度可观英石,去浮华,存朴拙,见风骨。俯仰谦让,孤高追远。似烂柯交错,若披星锁月。当时倪老师生怕我们没能看仔细,小心翼翼地旋转石头,然后又特别指出台座的精工细作,风格如同皇宫中的乾隆工,中有吸收日本的文化元素。他透露,一个石头底座的最终成功,很多时候都建立在再三再四的否定了再否定之上,其间背后财力和精力的倾情付出,人们是看不到的,也估算不到的。
这枚海洋玉髓,同样真正体现了论石的重要性,论底座的重要性,论题名的重要性。倪老师直指作者不惜工本,底座以犀牛角制。整个画面,上下左右,留白精准。小鸟如工笔细画,在晨起的云雾中破晓而出,而速度之快,以至于敛翅似箭……
香港藏家刘耀辉,大名鼎鼎的沙漠漆收藏大家。他的沙漠漆多是重金购得,轻易不露,这次为了响应支持沪上石展,慷慨前来。这方童子尿尿,玉化温润,形态逼真,汇石融通曾著文品鉴,名噪一时。
提起秦风汉韵,必提陈炉之石。陈炉石,特立独行,另类审美。其色其纹其韵,分明是自然造化,却恰似文物出土。神秘高古,诡谲莫测,可谓其它石种无法冲击和替代。
灵璧伏羲,内蕴劲健,张力外显。心怀定念,英雄气概。
大理李振葵的石空,想来已经振聋发聩。而这件大理石,宋元山水,令我多次踯躅不前。一见,哀起步之时晚,难追前辈。二见,叹眼力之彪悍,难及项背。而作者手里的类似这样重量级的大理石,早期收藏了不少,而且一经入库,就很难流露市面。
如果说前面的大理石画,唯美得不可造次,不可多一点点哪怕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其上面的刻字题跋,而这件红灵璧,当我和苏州的张克一起探讨时,觉得无论随形,无论包浆,无论气度,都可以撑得起古今任何大家的摩崖石刻。
这是整个石展中唯一的一件葡萄玛瑙玉山子,晶莹宝气,名贵石种。珠圆玉润,珠玑琳琅。形似葡萄,多子多福。仿乾隆工的底座,在上海石友之家橙色的背景映衬下,更是烘托出高贵的富丽堂皇的皇家之气。
淄博文石,初沧桑,后仙气;也混沌,也清心。云台错落,尽揽风光。觅趣探幽,拨云见日。栖心于石,洞天福地。
整个石展,倪老师被众多石友拉住,一口气讲解了诸多名石,这其中,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石头追随石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倪老师的身边还有一位亚太著名人士,亦步亦趋,同随倪老师欣赏美石。因篇幅,其余美石,我未能一一记录在此。
因为爱石头,所以可以大胆诚挚地说出口,我们爱石头。
因为我们爱石头,所以慢慢地一定能感悟感激,在跟名家前辈继承中学习,学习中交流,交流中相融,相融中突破,是一件多么自豪多么幸福的事,而我们的一生中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探讨石头,是多么兴奋多么眉飞色舞又多么有成就感的事。
审美的提高,综合地驾驭石头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我前行的动力。为此,我的另外一位老师也感到非常的欣慰,他经常鼓励我。
他说,很快你就会懂了,我们这个阶段是先跟前辈学习形式美,尤其是上海,无论是传统赏石还是古石的研究、交流、传承,从古典中吸取精华,传承才可发展,那些没有传承直接发展的基本都是胡闹。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规律。其实挺自豪的,对于你,短短几年能走到今天,而且更庆幸的是你在审美意识上的超然。石头圈子已经把大伙带动得很躁动了,越这样,我们越清醒,静下心来,学点真本事。有些人依然活在过去里,我们要活在未来。以上海为例,那么好的一个展,带动了多少人静下心来去看石头,去思索石头。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石界一直在喊,要跨界,可知玩儿得多么不自信啊。石头本身就可成为一界,只是,玩石头的人对石头真正的投入太少了。我们为嘛要跨界?应该用我们的艺术表达后的石头,来吸引那些主流的文化界艺术界的人,而不是我们去跨界,因为石头它的优质特性是任何文化艺术行业里都无法复制的,只是我们没有做好自己,没有真正的对得起手里的载体,就匆匆忙忙地进入了所谓的产业文化,这才是根本。你知道么?我很想去做,可是一缺乏财力,二缺乏勇气。回想当初,总是强调平衡,平衡自身在这个社会上应尽的义务和角色,如今寻思,我们或许因为所谓的这个平衡而失去了许多创造和奋斗的机会。
我说,我懂,我们的生活虽然上了镣铐,心思和主见却早已狂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