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由:
昨天开始开车上班,先是送老公上班,当老公在车上时,虽然他会说我这或者那,但是在他的提醒下,会觉得有满满的安全感。当我自己一个人开着车走到公司时,心里确实有些不确信的感觉,虽然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打气,自己可以的,加油,慢一点,开导航,地图多看几遍。有时候静静地想,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除了技能之外,心里的状态确实有一些变化。今天读到赵昂老师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有点感觉。可能我不够自信,心里缺乏一些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人除了生理需求外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这种安全感不光是来源于外部环境,没有自信的人无法拥有安全感,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安全感来源的核心。
体制化,不仅是体制内的人才有的感受。赵昂老师说:“这种体制,不是实指的体制,更不指某种职场类型,而是一种安全感的束缚。”这篇故事的主题用《肖申克的救赎》里对“体制化”来总结最恰当不过了:开始你会痛恨它,然后慢慢习惯它,最后你会依赖它。对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的依赖,让它变成了束缚,安全感的背后,是内心深深的不安全。
案例故事
一个硕士毕业时面临就业情况不是很好的问题,选择了“比较稳定,家人很认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高校,想着可以慢慢读博士,再转做专业教师,或者能够获得领导的赏识,而且也想过考公务员,想过创业,给自己设计了种种出路,然而三年后,他依然做着辅导员,而且越来越焦虑,各种设想思来想去都觉得不行,于是来找到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给他指出一条“好”路。
想过跟做过,是两回事。只在自己的脑海里打仗,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每一条路都存在着风险,越想越不敢去做。虽然来访者嘴上说是想离开,我看他内心却并非这样想。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位来访者有可能其实并不是真正来找咨询师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而是来通过寻找咨询师这件事来证明要改变有多么的难,换句话说,其实来访者内心是在逃避自己的无能,难以面对当下的困境,所以要从形式上找到一个出口,一个理由。
这名硕士想寻求一个理想的结果,或者说希望得到一个经过确定期限、确定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确定结果,找咨询师要一个“必胜的秘籍”,本质上是在逃避如果从体制出来可能会面对失败的现实。所以赵昂老师说:“你不是抱着理想进(高校)去的,而是抱着幻想进去的。”这是用一种“如果我选择了……就可以……”的幻想来逃避自己不自信的真实,用外部环境看似美好的一面来追求安全感,到最终反而被安全感束缚,等到对外部环境产生不满了,却发现自己无路可去,难以离开。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外部环境给的,而是自己内心生出来的。
所以这位来访者注定会在咨询中得不到原本想要的明确答案。故事里说:他并没有获得一种“仙人指路”的方向,反倒是被泼了盆冷水,从头到脚,湿冷湿冷的。
怎么办?
要真正建立起安全感,首先需要的是让自己增值。赵昂老师对他说:不管走向哪里,继续在原单位发展也好,转换职场发展也好,都要把现在作为原点。不要和现状对抗,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人脉关系是资源,自己的能力是资源,未来的期待是资源,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也是资源。
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得出去、可以交换的价值,先要计划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些事情,让自己增值,而不要只顾着焦虑。
只有把现在做好的人,才能把握好未来。
做好当下的自己,利用好目前的资源,不焦虑,一步步慢慢来,一步步踏实地往前走,不与别人比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进步上,想想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己的成长,自己把生活、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