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跟朋友聊天时,我常这样评价自己,
“我是一个拥有超长叛逆期的孩子,我的叛逆从初中开始一直持续到结婚生子。”
起初是自我意识萌芽,坚定地认为我接触到的人和事要优于父母那辈人,
因为我们是站在浪头前端的年轻人,而父母是被后浪吞噬的中年人,
他们不上网、不聊QQ、不追潮流电视剧,
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在我看来都有着说不出的土气,
更别提审美了,
父母一提到零食、破洞牛仔裤时嫌恶的语气和眼神,
让我更加确定,他们离时代、离我越来越远,
所以一旦他们质疑我的交友标准、穿衣风格,我是一定会抗争到底,
甚至一度觉得朝父母的反面走,才是最正确的,
父母认为我小小年纪应该穿红色、绿色、天蓝色,
而我偏偏要穿黑色、灰色、墨蓝色,
父母要求我见到亲朋要大方有礼貌,而我偏拗着不干,
一遇到亲戚众多的场面,硬着头皮跟在父母身后打过招呼之后,
立马把自己藏进最外围的角落里,不希望任何人注意到我。
之后的叛逆是习惯性不赞同、甚至直接忽视,
遇到难题、困境我不愿意向父母倾诉,
因为我料到,自己的示弱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听老人言”的自作自受,
我不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即便他们确实能替我出谋划策、能帮我摆平,我也不要。
贰
记得刚上高一时,换了新学校、新同学、新环境,
周围大神很多,我变得极度不起眼,
再加上各科学习难度同时加大,我难以适应,自信心坍塌到所剩无几,
上课总是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下课也是飘飘荡荡人神分离,
一提到学习就额头发紧,里面的经络似乎拧在一起般抽搐着疼,
数学作业全靠抄,物理化学也学得一塌糊涂,
看着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激情澎湃地边讲边写,我只是木讷地坐着,
周围的一切都被消了音,看起来遥远得有些不真实,
现在让我回想高一的月考、期中、期末成绩,脑子里一片空白,干净到没有一丝一毫的印象,
一定是因为回忆太痛苦,干脆被大脑强制清零,
唯一清晰的画面是,
晚自习下课,同学陪着我在教学楼前的广场散步,
抬头看着教学楼每一层的教室都透着白得有些刺眼的光,
光穿过窗户撒在教学楼下一片片深绿色的草坪上,
学生们在走廊走动的身影在光束里晃来晃去,
或是三三两两靠在教室门前的栏杆前聊着什么,
我把目光收回,落在身边温婉的同学身上,
接着一五一十地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她微笑着,满脸真诚地邀请我,
“报文科吧,咱俩一起!”
我果真就报了文科,还幸运地跟她继续同班。
而在那个时期,父母对我提出的任何建议、传授的任何经验,当然包括建议我学文科,
我全部不加辨认地一律不听,如果他们一直絮叨个没完,我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摔门走人,
并不因为别的,只是在那个时期,我和父母之间的联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断裂开,
可他们看不见断裂,只看得到眼前这个处处与他们对着干的女儿、这个让人提起来就头疼的闺女。
很早之前读过这样一段话,
“当孩子习惯跟你唱反调时,停下来,闭上嘴,先去修复亲子关系,再去提建议,而不是一味地用家长的权威呵令孩子听话。”
叁
一个朋友曾经感叹,
“我的公公婆婆不仅善良还很勤快,家里的家务不用我干,还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甚至他们对孩子的宽容和陪伴要远超我们夫妻俩”,
末了,她总结,“婚姻里最令我庆幸的一点是,我选了一对好公婆,”
我有些诧异,“你谈恋爱时年纪并不大,更没有什么经验,怎么会想到去筛选男方的父母?”
怕自己问得唐突,我又补充道,
“因为回想我自己找对象时,也只懂得去审视男方本人,他是否优秀是否体贴之类的,从没考虑过对方的父母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可日子慢慢过下来,我不得不承认你当时的想法很明智。”
她害羞地笑了,“并不是我明智,而是在找对象之前,表姐向我提了一嘴,让我留意对方的家庭、尤其是父母,这也是她步入婚姻后得出的血泪教训。”
我敢肯定,
她年过半百、走过沟沟坎坎、满是人生经验的父母也一定向她提过类似的建议,
可她记忆更深的是表姐的这句话,
不仅因为表姐趟过河,更是由于表姐和她之间始终保持着情感联接,
所以表姐的轻描淡写能入了她的心,而父母的字正腔圆却完全不能。
总之,
会提建议的人很多,
建议能被采纳的却很少,
无关对错,
更无关虚情还是假意,
只是情感联接并不通畅,
信任度也完全不够。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