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年前写的一封信,大致回顾了儿子从出生到高考结束的成长经历,因为比较长,所以准备分次发布。
其实,这封信,一直躺在抽屉的一角,并未发出,我本意想等到孩子结婚那天再交给他的。但为了让《长风当歌》这部作品有个整体性或连贯性,我就摘录于此吧。
我当时替这封信取了个名,叫《与你一起成长的岁月》。
下面,请继续看我的家书。
............
自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纠结。
那是1994年6月16日,中午时分,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喊声,你来到这个世界:稀疏的几根黑发散乱地贴在头皮,皱巴的脸上有一只硕大的鼻子和一张厚唇的阔嘴巴。
这就是我的儿子?纳闷之余,不免惆怅,担心如此相貌的小家伙未来的人生。
然而仅仅一个星期,你小小的脸庞发生了巨变:一双大眼睛开始好奇地打量这陌生的世界,鼻梁高挺,粉嘟的嘴巴隐约显现日后的有型。还有乌黑的头发,富有弹性的红润的笑脸。接着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以后,你竟然出落成一个十分标致漂亮的孩童了。
记得有多少次别人疑惑地问我们同一个问题:“这是你俩的孩子吗?”“那是当然。”我总是满怀喜悦,骄傲地这样回答。别人善意的询问其实有理,因为我和你娘的长相实在一般。
感谢上苍,惠顾我们孕育出了你这样一个美丽可爱的天使。
跟大多数孩童比较起来,你呀呀学语说得较早,只是走路晚些。当时有些许焦虑。不过,大概在你出生14个月左右吧,有一天,我尝试着撤开了搀扶着你的手,你竟也能抓攀着家中的墙壁,摇摇晃晃,蹒跚着走几步了。
随后是一天天的进步,半个月后,你全然能在家里自如地东走西摸,尽管脚步还不是那么踏实!
直到有一天上午,我领着你在街上散步,你一下挣脱了我的手,一个人在前面小跑。我突然发现你的两脚着地时并不对称,有些高低,少了些平衡。疑惑中,我上前一把抱住你,认真查看你的双脚,却未发现有任何问题。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何如此?
随后的几天,我跟你娘抱着你转遍了常州的大小医院,当听到某位医生说可能是患了小儿麻痹症时,我感觉快疯了,撕心裂肺般的痛楚和忧虑后,觉得生活不再有意义,未来没有了希望。所幸的只是那位蹩脚医生的妄断和胡扯,却也着实反映出爸爸与生俱来的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灵。
你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却不失乖巧,断奶后就早早地开始吃起了米糊稀饭,而且总是颗粒不剩,因此常常引得其他家长的钦羡和至亲好友的赞许。
当年,我们三人还住在集体宿舍,因为房子狭小局促,你奶奶和外婆无法在我们家长期照料你,所以你三岁前的时光大都是你娘带着你在她的厂里度过的。后来你就进了厂办托儿所。
只记得有年冬天的傍晚时分,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冷到了极点。我下班后匆匆赶到托儿所接你时,你正冻得瑟瑟发抖,小手指还不时地指着裤裆,嘴里支支吾吾。我一摸你的裤子,湿漉漉的,还伴着一阵恶臭,心里顿时明了。
记得当时,我未及听你解释抡起手来就给了你屁股一巴掌。心疼之余询问起阿姨,她面露愧疚,无奈地解释说那么多孩子实在无暇顾及。想想也是,要怪只能怪父亲的无能,当时还无力买套大一些的房子,还无法给你一个温暖的所在。
好在几年后,你终于进入幼儿园了。这是我们地区当时最好的幼儿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漂亮的阿姨们充满了爱心。
只是有几次,当我去接你时,其他孩子大都活蹦乱跳的,或是在画画,做游戏,或是在校园里追逐玩耍,你却总是默默地呆在教室,什么也不做,有时还伏在课桌上,睡着了吗?在我询问后才得知你并没有睡觉,你原来只是不够活泼不够开朗。
症结在哪里?是你本性天然,还是后天所致?
几经反思,我发现这原是我一手造成的。
我们这代人大都受传统教育方式熏陶,总是无法放下身段,放慢脚步,弯下腰来,缓缓地去倾听,去和孩子们沟通,总是以为“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时时摆出一副严厉的家长式作风,甚至动辄训斥打骂,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生生扼杀孩子的天性,打击他们的自信,极易产生心理自卑和不安全感,空留下一颗颗脆弱的心灵。
于是在万分纠结中,我尝试着改变形象,尽可能地采取温和的方式与你交流沟通,几乎是刻意地给你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谁料我仅仅坚持了一个星期,便收起了笑脸,一任我的矜持和所谓的尊严再度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