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诗话

秋分时节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汉代董仲舒编写的《春秋繁露》中记载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在四时中对应五行中的金,故人们也将秋天称为金秋,“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此时,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我国古代把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阳光开始明媚。八月阴中入地收声。阳光随之衰微。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二候蛰虫坯户。“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虫类受到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有: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秋分后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七十二候歌》云:“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在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说:“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阴天,最吉,来年大熟。”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秋分在古代也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八月木樨蒸,滿陇桂花雨。时值秋分,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高温加潮湿的天气,正是桂花开花散发清香的必要条件,就像是要把桂花“蒸开”一样,所以又叫“桂花蒸”。《清嘉录》记载:“俗呼岩桂为木樨,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炎热如溽暑,谓之木樨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樨市。”民国周瘦鹃《闻木樨香》一文也说,“向例桂花开放时,总在中秋前后,天气突然热起来,竟象夏季一样,苏人称之为‘木犀蒸’,桂花一经蒸郁,就蓬蓬勃勃地盛开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文人咏诗颂词的时节,秋天在文人笔下各有特色。曹丕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旧鹄南翔。”刘彻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南朝梁人沈约《资秋夜》说:“月落宵向分,紫烟郁氛氯。噎噎萤入雾,离离雁出云。巴童暗理瑟,汉女夜缝裙。新知乐如是,久要拒相闻。”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秋分”和“春分”一样,昼夜平分,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写作时节。由于秋分已是深秋,秋高气爽,所以全诗表现出一种从容的心情。刘禹锡在秋分时节曾写下《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这首诗是作者被贬郎州所写,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美好,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王维的《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泻于山石之上,竹林里传来歌声笑语,姑娘们浣衣归来,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杜牧是与李商隐齐名具有“骨气豪宕,风神俊朗”诗风的晚唐大家,其《秋夕》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一诗精心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清冷的生活和凄楚的心境,全诗不动声色地流溢出深宫怨女寂寞岁月中无限悲凉的生命况味。其中的“冷”和“凉”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那点点闪烁的流萤与遥不可及的星星,则衬托着宫女心情的孤独无聊和情感的空虚无助。不觉已到了风清露冷的秋分时节。在凉凉的月光下,桂花香气飘得很远。遥想仙宫宴会,素衣霓裳翩翩起舞,仪仗翻飞,人影散乱,彻夜吹奏着昭华丝竹之声,宋朝谢逸有词《点绛唇》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其诗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清新幽折,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杜甫的《晚晴》也描绘秋分时节的自然景致,“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山秋雨至晚方晴,浮云犹薄,峡雨尚飞,而斜阳照彻,秋意已浓,凫鸟已去,鸿雁已归。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说:“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秋夜未深,大和尚贺兰又一次来访,两人时而共踏苔藓,时而枕石以卧,谈论文章。在安静的时节,好友相聚,共享秋天的凉意,是古人颇为推崇的。唐代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这首诗极其委婉,先以中秋夜晚的环境衬托节令,晕染了一派深沉凄清的意境氛围。诗人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陆游《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情中有景,景中寓情。诗人悲秋日木落,明明感伤,却自释有诗书樽酒,亦可发少年之狂,愈加增添了凄凄惶惶之感。清朝黄景仁《道中秋分》说:“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阁阂风。瘦马赢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这首《道中秋分》同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伤。清紫静仪《秋分日忆用济》:“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咳。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铁,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又是一年的秋分,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儿子。思念之情无处寄托,只得在夕阳下吟咏诗歌。回首自己穷困潦倒的一生,诗人感慨万千。既然前途渺茫,还不如早日回家。全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动人心弦。由于秋分已是深秋,秋高气爽,所以全诗表现出一种从容的心情。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当别人都在团聚佳节,董小宛在苏州半塘家中,与母亲孤零相伴。时感草木凋落,人世苍凉,情走笔端,写下了《秋闺诗》十一首。

秋意浓,露湿罗袜,寂寞的冷月,让人变得更加沉静,却是想心事的好时光。在湖光山色中,看不一样的月光,便生出一份不一样的心情。苏州风亭,亭名取唐代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意。每到中秋,天高气爽,金乌初坠,天上明月高挂,池中皓月相映,金桂盛放,甜香满园,竹风清逸,碎银一池。宋邵雍《清夜吟》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所书“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这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青岛崂山,月圆时分,海天之间,玉琼当悬,浮光潋滟,玉壶冰清,岸边竹影婆娑,宫廊依稀。“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赏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烟之笼被,清奇独绝。嗣乃登坡放瞩,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清朝礼部尚书匡源,游历崂山太清宫,欣赏月色后赋诗:“我忆太清宫,待月大海滨。四山林箐黑,隐若窥星辰。须臾晶轮出,波上光鳞鳞。冰壶此濯魄,万里无纤尘。”中秋的黄山,皎洁的月光穿透松枝,在脚下的石径上投下斑驳而细碎的光影,李白写下“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的诗句。明朝诗人多炡说:“欲雨先嘘白岳云,层波碎泻黄山月。”黄山白岳甲江南,“白岳”是现在的齐云山。在杭州西湖,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十里蒹葭雨尽收,西湖一望月光浮。” 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中秋佳节,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的景象。在白堤西端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宋代孙锐《平湖秋月》写到:“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明洪瞻祖在诗中说:“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到扬州二十四桥赏月别有一番意境,月明之夜漫步桥畔,脑海中会油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宋赵文也有“朔风吹沙淮浪白,二十四桥沉冷月”的诗句,让人感到十分的静美和幽远。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碧波万顷,渔火点点,烟波浩渺、水草丰美。渐渐地,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宋朝崔鶠说:“记得诗狂欲发时,鄱阳湖里月明知。无人为觅桓伊笛,自卷秋芦片叶吹。”在中秋时节的洞庭湖,一望无际的芦苇摇曳,满湖金黄。八百里洞庭烟波澹荡摇空碧,叶叶扁舟弄斜阳。中秋之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刘禹锡诗云:“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有“峨眉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雄浑秀丽,气象万千,山上寺庙众多,浓荫密布,云雾缭绕。古刹依山取势,各具特色。在半山赏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盘,别有一番奇俏。李白有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宋朝晁公溯诗云 :“几经峡口江水夜,往看峨眉山月秋。”桂林漓江,江流平缓,江岸清幽恬静,沿江山峰倒影如画,山映水,水浮山,恰一幅山水彩墨画卷。明黄公辅桂林中秋舟泊訾家洲同似景侄赏月,“清辉怜处处,何事訾洲林。载月舟来去,浮光水浅深。”大理赏月最好在洱海边,洱海月色波光粼粼,神秘在优美,与苍山雪景相映,人称“银苍玉洱”。清代熊湄说:“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

花开花落,皆有时令。谁言秋日百花凋零,殊不知秋分赏花更是一番别样趣味。不同于春花的浓艳,秋花则是一派清逸淡雅的姿态。宋代诗人蒲寿宬有诗:“命策空山风露冷,野花无数不知名。林丛深处无人问,时吐秋芬一样清。”秋分时节,夏天灿烂一季的紫薇、木槿、凌霄依然不肯消歇,茑萝、翠菊、一串红、大丽花、波斯菊、桂花却陆续开放。今日秋分,相应的节气花木是秋海棠,别名相思红,借秋海棠释放悲秋之负面情绪来平和内心,或许这也是古人将秋海棠作为节气花木的深意之一吧。秋海棠古人称其为断肠花,相传它是古代女子洒泪之处生长的鲜花,特别富有相思之情。《纲目拾遗》中载:“传昔人以思而喷血阶下,遂生此,故亦名相思草。”《嫏嬛记》卷中引《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輒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緑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 清曹寅《留题香叶山堂》诗云:“当户幽丛红滴滴,西风开满断肠花。”其花语有“游子思乡”与“离愁别绪”之意,男女之间亦常以此花表达苦恋之情。李渔《闲情偶寄》说:“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秋花更肖美人。”明俞琬纶有诗《咏秋海棠》:“薄罗初试怯风凄,小样红妆著雨低”,明代才女叶纨纨《秋日偶题》说:“莫道秋来不憔悴,满庭都是断肠花。”近人秋瑾也酷爱秋海棠,赋诗一首,“栽值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既是咏花,又是言志,一改秋海棠的悲苦情调。“分得浓华质,依然苦薏香。繁红如上苑,密蕊胜南阳。”野菊花,在此时节遍地都是。野菊花像菊,但菊甘而野菊苦,所以野菊也叫苦薏,薏本来是莲子之心,一样的味苦。“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一轮穿桂香空照,万里离人诉断肠。”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坐在桂花树下,呼吸着氤氲醉人的香气,观赏光辉皎洁的明月,是古人的雅事、乐事。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秋风嫩、桂花初著”,桂花的香是馥郁浓烈的,杨万里说它“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说到桂花,就不得不说那兰心蕙质的天才神女徐惠,徐惠八岁居然仿照《离骚》写出了“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的句子,小小年纪便有神来之笔,辞藻清丽婉美,在民间,人们把她封为“桂花花神”。“桂花香动万山秋。”每到中秋佳节,银蟾秋皎,波光醉人,金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肺腑。宋韩子苍言其“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名“七里香”、“九里香”。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树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宋沈清臣在《浣花亭》诗中则有“竹影日筛华径邃,桂花风畅画桥香。”唐丘丹《和韦使君秋夜见寄》说:“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宋赵希桐《中秋》中有“白露溥空万叶飞,生香深在桂花枝”的诗句,明席应珍《周玄初来鹤诗》中说“桂花香冷露漙漙”,元代倪瓒《桂花》诗云“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中秋时节,秋风拂面,江南地区桂香扑面,近年走俏的“桂花冬酿酒”,便是以苏州当秋的桂花酿制而成,冬至前后上市,入口甘美。

时维八月,序属三秋。西风雁行,清溪渔唱,暮雨过寥廓,江天正青苍。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开始稀落。豆花却愈秋愈盛,“一城秋雨豆花凉”。《荆楚岁时记》里说:“八月雨,谓之豆花雨。”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也写过:“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萧条”。宋林景熙说:“水寒荷叶老,虫响豆花秋。”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志怪》:“八月中风至,吹叶(蒲萄花叶)上,伤裂有似绫纨,故风为蒲萄风,亦名裂叶风也。” 清高士奇《天禄识馀•裂叶猎叶》:“《洞冥记》:裂叶风,八月风也。又《列子》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秋分前后,凉气生露。露光枝上宿,露珠映翠碧,露花总裹湿。“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秋转瞬过半,风来蘋末披轻雾,香湿兰丛浥零露。滴梦欲残蕉叶雨,吹愁不断蓼花风。秋分之后,皎晶悠悠,秋夜渐长,秋日无多,“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青烟幂处,桐阴淡淡,风荷凌乱,桂影团团。边雁凄凉过,秋水委迤长,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风落芙蓉露,稻花秋雨香。唐代杜荀鹤说:“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清秋,像个素净温婉的女子,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罅隙,晕染了季节的眉梢。如果说秋天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那么清秋便是最美的开篇。残暑终,昼夜平。草木染黄,雁字横秋。荻花冷浸一汀水,桂子香飘半天雾。此时的山上,“泉声终夜雨,竹影一堂秋。露湛衣裳冷,山空枕簟幽。”此时的乡间,郊原落叶已离离,尚有孤花闯短篱。眉豆花繁,果实收仓。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石榴一夕熟,柿子一朝红。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人从树底过,桂香沾满襟。暑退秋澄气转凉,草木染青黄。秋向深处,万物向静。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花凋叶落,删繁就简,自然万物悄悄做减法,秋分的静是木寒山川寂。此时正是赏秋的好时节。赏秋菊,品蟹黄,抚琴饮酒,呼朋唤友,看漠漠秋烟、苍苍野色,听飒飒秋声、露草寒蛩。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日4时1分许,交秋分节气。 秋分,系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直射赤道,全球...
    Tsiangpo阅读 710评论 0 2
  • 公历:2020年9月22日 秋分 农历:庚子年 八月初六 气温:19~21℃ 天气:小雨 风向:北风3级 坐标:江...
    燕过无痕521阅读 1,735评论 0 5
  •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节令交秋分。秋分,又称日夜分,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被使用的节气之一。《春秋繁露》中说:“...
    洛霞齐飞阅读 972评论 0 1
  •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白露是二十四...
    陌上梦落阅读 390评论 0 34
  • 看网上新闻才知道,今日秋分,这一天昼夜均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时光如水,节气不会因为气温高低、世间遭遇,就...
    谷夫阅读 7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