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
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
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人与知识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
第三重境界又是“偶然”与“少数”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不能刻意去勉强追求的。它要求教材中本身有着关于存在的真理,要求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
《少年王冕》课例
反思:
1、 学生的字词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任务,课堂上老师进行简单检测就可以了。干老师对学生字词的检测采用了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这样不仅检测了词语的书写也考察了词语的理解。
2、干老师在检查阅读预习的时候,并不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反馈,而是利用统计的办法来了解学情,为后面的细读课文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我感觉这也是很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做得好,就画星。当学生说王冕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时,干老师借机进行了文本细读和思维要严谨的训练,体现了新教育有效教学预习的“训练有素”。
3、利用王冕的年龄和相应描写段落的对比,不仅快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而且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了文章的详略分配。我感觉这就是知识的内在魅力,需要教师的发掘。
4、关于王冕的真假话,简单的一句话,看似在说假话,实际是在说真话。干老师巧妙的改变了一个标点符号让学生豁然开朗,这不是简单的读读课文就能做到的。
5、从王冕的人生轨迹到王冕的人生转变,让学生在这个有机的过程中,更深的认识了王冕这个人。这时,再回到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达到了第二重境界。要让学生与知识共鸣,教师必须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干老师正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把莲花,君子,儒家精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达到人文合一。我们需要努力的太多。自身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
2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