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和发现未知事物能给他们带来愉悦感以及成就感。
成长中没有绝对的快乐,而那些不快乐中往往蕴藏着重要的教育契机,所以父母不该盲目,更不应极端。
我们要承认,成长意味着变化,孩子必然要经历身体的变化、认知的变化、社会化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用这三个变化的过程来定义成长。这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然带来适应或者不适应。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一个人只体验“快乐”一种情感,而从未体验过其他情感,那才是不正常的。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整天快快乐乐,不愿意让他们体验伤心、挫折、羞愧等情绪,殊不知,情绪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且即使是负面的情绪,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成长伴随着不同的情绪变化。
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宝宝体验羞愧感或者内疚感,担心这样会让宝宝以后有心理阴影。其实,大量研究发现,适度的内疚感可以让幼儿控制伤害别人的冲动。当他们做了错事,适度的内疚感会让他们想办法弥补过错。所以适度的内疚感实际上能帮助幼儿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技能。
幼儿需要体验各种情感,很难想象一个四五岁的幼儿从来没有体验过内疚或者羞愧,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和道德发展毫无益处。
了解不快乐也是同样重要的情绪之后,希望父母们能够意识到,其实那些不快乐的时刻反而是教育的珍贵契机,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并引导孩子,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有快乐也有不快乐。
孩子生活中并不处处是鲜花和阳光,他们自然而然在生活中体验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我所理解的“快乐教育”不是小心翼翼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感到快乐,而是要看父母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有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要是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告诉他们,不遵守规则有可能让自己或者别人受伤。比如,在食堂跑跳,如果地上有水或者果汁,容易滑倒,而且很多人端着盘子,容易撞到别人,甚至摔倒。
所以,遵守规则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为了他人的安全。让他们体验适度的内疚感,并告知遵守规则的理由和重要性,他们往往会调整行为,那么,以后发生事故、发生不快乐的事情的可能性就小了。
让孩子快乐成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小宝宝学习说话,学习爬行和走路,自由玩耍,没有人会觉得这是逼迫。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宝宝面对的是一个新世界,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谁会觉得这个学习过程不快乐?
当他们爬着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当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当他们想办法完成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任务,他们是快乐的。所以,很多父母天天说“要让孩子快乐”,请一定要搞清楚,这里的快乐,究竟是谁的快乐,是孩子的快乐,还是父母以为的快乐。
2、学习本身是快乐的,并伴随成就感
从两岁开始,他们的自我概念飞速发展,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成功地实现一些目标,这能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能力感。自我能力感对宝宝来说非常重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所以他们喜欢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功了会让他们更有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他们越来越有信心,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怕了,愿意去尝试,失败了多试几次,而不会很快退缩,觉得自己没用。通过“我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擅长干什么”的认识过程,宝宝逐步建立自我概念。有了自我概念的宝宝更加快乐,做事、和人交往更加有信心。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宝宝的感受,他们天天接受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只要他们愿意,就让他们学,没什么不好的。
3、知道边界和规则的孩子更快乐
很多父母舍不得给孩子设安全边界,觉得限制孩子会让他很不快乐。这其实还是从成人的感受出发,认为被限制一定不快乐。但是,危险的事情是必须设置边界的,这一点不能随便妥协。所以,希望父母想清楚,宝宝快乐不快乐不在于有没有安全的边界,而在于父母怎么设立安全的边界。
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慢慢离开父母的羽翼,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想象一下,一个宝宝从出生就被当成世界的中心,不懂得行为的边界,他会以为到哪里都应该是这样。从宝宝的发展过程来说,他们在婴儿时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大人都围着我转,满足我的需要”,婴幼儿的这种意识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父母教养的作用在于慢慢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也有需要,别人也有感受。慢慢引导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宝宝才会变成一个“社会人”,才会逐渐有“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父母是有底线的”这样的意识,这是社会化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和别人相处会更愉快,因为他们更能通情达理。
4、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快乐
很多父母想不通,我们对孩子尽心尽力,他们不仅觉得理所当然,有时候还不满意。前面说到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需要机会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这其中,首先要学会理解父母的感受,因为父母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人。
然而,作为父母,总是对孩子全力付出,不求回报。于是,即使我们很累,或者我们也有自己的需要,也不说出来,而是尽量去满足孩子。然而,事情的结局也许并不快乐。
父母可以适当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当然,整天跟孩子诉苦或者抱怨,这不是我说的“在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注意适度,给孩子一些机会理解父母的感受,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将这颗感恩的心慢慢地从家庭扩展到外面的世界。
说到这里,我想“快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获得快乐的教育”。它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一直快乐,永远没有不开心,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这才是“快乐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