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我们知道大型项目一定是多人合作,其实即便是一名网红,我们看到在台前表演的只是一个人,但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运作,比如有撰稿、有摄像摄影、有包装、运营等等,这些都需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
组织,作为一个合作系统,需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行动方向,而其整体目标并不等同于每个人的目标。那么要如何让组织目标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呢?
《组织的逻辑》这本书,从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组织层级、组织形态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了组织管理中的内在逻辑,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些组织管理中的概念,像平台型组织、生态型组织、无边界、阿米巴、合弄制、中台等等,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有些人只是生搬硬套各种理念,最后难以落地,又被一些新概念弄得更加混乱。
作者丛龙峰认为,我们应该认清组织中的基本命题,并结合企业的现实需要,稳扎稳打地推进组织建设。所以他推出这本准教科书级的作品,来讲解组织运行的逻辑。
丛龙峰是和君商学首席管理学家,和君管理研究院院长,在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方面有非常深的研究。曾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版)执行主编。近几年,兼任德邦快递、传音控股、喜家德、奈雪的茶、西贝餐饮集团、潮宏基珠宝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常年管理顾问。
书中指出,达成共同目标,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目标的共同化
共识的达成通常要完整地走完四个步骤:①对现状的共识;②对问题的共识;③对原因的共识;④对举措的共识。许多时候,我们想跳过中间的环节,直达“对举措的共识”,但往往欲速则不达,很可能大家连“对现状的共识”都没有达成,连问题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
所谓目标共同化,是大家就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达成共识。只有大家都认同组织或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愿意主动执行,而这时管理成本也是最低的。
每个人都自己的观点,要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并不容易的。很多人的做法是直接在执行层面上寻求共识,结果往往会造成争执。比如,以方便面为例,方便面近几年销量下滑,如果直接在执行层面上寻找解决方案,销售部门可能会认为,客户不买是由于产品质量不好,因而要求生产部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而生产部门则会认为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口味也多样化,是销售部门的能力有待提升,或者要扩大渠道、多做营销推广。这样,各部门则很难形成大家都认可的行动方案。
达成共识的基础首先是对现状的共识。只有大家持对现状有一致的观点,才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讨论。在比如,如果从现状层面分析,方便面销量下降一方面是受外卖冲击,外卖品种丰富,价格亲民,送货上门,大家都愿意去点热乎的外卖,方便面则被冷落。另一方面受高铁快速发展影响,原先坐火车一趟几十个小时,当时的标配是方便面+火腿+卤蛋,简单实惠、性价比高,现在高铁四通八达几个小时就到,很多人不需要在车上吃东西,因而方便面失去了一大块市场。
如果各部门基于这个现状达成共识,方便面厂商则需要考虑做战略性调整。他们会发现,仅仅靠优化生产、降低成本,或加大营销力度都很难提高销售量。他们需要做新尝试,新突破,让其产品更符合年轻人口味。
同时要注意,错误的战略方向,对组织的损害最大。如果方向错了,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也是资源浪费,严重的甚至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
当在整体战略层面达成共识之后,还需要把目标往下层层分解,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公司战略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目标、各单元目标等等。上下级之间的目标要相对应,避免目标与执行脱节。
二、总目标与分目标一致性
总目标达成后,要解决总目标与分目标一致性的问题,这仍然需要各部门、高管共同参与进来。
在制定各级目标时,需要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达成共识。决策不是领导一个人的事,如果领导负责定目标,下面只管执行,员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有效参与更利于达成共识。让团队每个成员都参与目标制定,让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清楚自己负责的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从而知道如何与其他人配合完成总目标。这样,可以让决策更理性,大家也会更积极去执行。
目标分解过程要保证分目标与总目标的一致性。华为战略管理时强调“宏微观互锁”,阿里巴巴使用目标通晒、晒KPI,这些都是要解决目标一致性问题。
目标分解追求“业务流”在部门间自然而然地通过,即“业务贯通”。这需要打通业务逻辑,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重心,理顺业务流程。组织内部不可避免会有业务重叠的部分,但重叠的部分越少越好。
三、对目标的动态调整
关于共同目标,除了目标的共同化、目标的一致性,还要面对的一类问题是对目标的动态调整。
计划没有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商场如战场,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化,
对目标的调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1. 目标管理周期,即多长时间调整一次目标合适。
企业一般既有长期战略规划,也有短期经营计划。像华为的战略管理一般是做3~5年长期规划,每年滚动调整,同时也要做年度计划。短期计划,很多公司会采用敏捷方式,每周跟踪计划实施情况,并及时改进。
2. 组织结构的设置。
当目标改变之后,原有的组织结构重心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就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如果公司战略从重销售到重研发,公司资源要更多倾向于研发部门,相应的组织结构一定要符合新战略的发展需求。
3. 管理体系。
体系一定要为目的服务。公司搭建管理体系,可确保程序公平,以及薪酬体系公平公正。而如果经营目标发生变化,管理体系也要跟之调整,使之更符合新的业务流程,否则就会限制团队成员活动,难以应对新的环境开展业务。
著名管理学大师巴纳德在他的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指出:“领导是各种合作力量的引爆剂。”他认为,经理的职能就是一种同化剂,把信念传达到组织的各个成员中去。
因而,领导者的职责要把组织的共同目标传达给组织中的每个人,让他们愿意为组织服务。